当前位置:首页 > 贵州 > rebet雷竞技

没有完成时, 只有进行时! “民生贵州”幸福感持续提升

民生类重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0%。

新增公办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学位4.4万个、6.2万个,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4元提高到5元。

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纳入国家规划,规划布局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新增二级以上妇幼保健院35家,全面完成40家县级医疗机构提质扩能。

……

回眸2021,在贵州,一幕幕服务群众的场景,一项项饱含温度的举措,一组组令人鼓舞的数据,积极回应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关切,“幸福贵州”持续升温。

抓医改增福祉

近日,记者来到铜仁市万山区丹都街道旺家社区第二卫生服务站,只见大厅明亮、桌椅整齐,门诊大厅、药房、治疗室等科室一应俱全。

“我们年纪大了去区人民医院不方便,社区医院服务态度好、环境也好、医术也好。”今年69岁的杨春芝老人患有慢性病,最近又染上风寒,身体疼痛、浑身不适。来到社区医院后,医生很快确定病情,替她开方拿药。

旺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给村民看病

旺家社区卫生服务站自2018年成立以来,不仅负责社区居民的日常接诊,还承担社区健康体检、健康管理、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建成至今,平均每天接诊30余人,极大地便利了社区居民的就医,保障了居民的健康安全。

看得好病,还要看得起病。万山区扎实推进医改,完善医疗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努力让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31家,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村卫生室9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个,全面实现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和村(社区)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此外,为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贵州拟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加快推进城市医疗集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推动县级医院提标扩能,着力提升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中心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收入稳步增长

“我以前在家里只是做家务,一点收入都没有,现在在这里上班,每个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家近,可以照看孩子也可以照顾老人,我觉得特别好。”在黔西南州安龙县黔芝艺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朱萍一边熨烫服饰,一边向记者介绍。

朱萍是从安龙县万峰湖镇搬迁到蘑菇小镇的新市民,进工厂之前,通过安龙县妇联组织开展的免费培训,她正式成为了黔芝艺服饰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2021年疫情期间,加班加点的她,不仅增加了将近1000块钱的工资,还被破格提拔为车间主管。

稳定的就业,稳定的收入,点燃了无数个像朱萍这样的新市民就业增收的希望和梦想。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贵州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92万人。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贵州结合实际,逐步建立了农村危房安全动态管理机制,持续深化建设搬迁安置点“五个体系”,统筹财政专项资金50.5亿元、金融信贷资金86.91亿元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补短板和产业发展,并同步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养老服务、儿童托管、文娱服务等功能实现全覆盖。

基本公共服务提质

前不久,市民周谊在贵州政务服务网南明站点上求助,称自己在贵阳上大学,毕业后在成都工作,家在浙江东阳,因申请到国外留学,需要办理学历、学位等涉外公证书。按照过去的相关规定,她想办公证的话,只有两个选择:回户籍所在地或学校所在地。

现在怎么办?“跨省通办”。

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对她提供的身份证明进行核实,并通过学信网对其学籍、学位信息进行核查。在核实了真实性后,3个工作日内工作人员为她出具了公证书并免费邮寄给本人。

贵阳市南明区政务服务大厅

自2020年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作以来,贵州依托“全省通办、一次办成”改革基础,不断探索“跨省通办”工作,全面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和方式系统性重塑,探索打破地域行政壁垒,优化营商环境,畅通多地经济循环,有效解决异地办事“多地跑”“来回跑”的问题。

为实现企业和群众异地办事“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全省政务服务大厅统一设置“跨省通办”窗口,配齐远程视频硬件设备,审批服务结果寄递费用政府“买单”;统一建设“跨省通办”专区,全省各级“跨省通办”窗口实现“一个系统支撑、一套人马办事”;统一规范“跨省通办”标准,优先实现140项全国高频“跨省通办”事项“省内通办”,确保省外与贵州“一地对接、全省通行”……

截至目前,贵州省109个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可对外提供通办事项4.4万项。自2020年9月以来,“跨省通办”办件量达9.7万余件,节约群众办事成本1.9亿元,办理事项涉及社保医保、职业资格、设立变更、民政服务、交通运输、农林牧渔等领域。

“双减”落地

“潘老师,这是我刚绣完的,请您看看。”

“你又绣完了?挺快的嘛。”

在务川自治县思源实验学校艺术楼里的延时课堂上,符青青绣完最后一针,还没放下针线,就急着喊指导老师潘艳霞前来指导。

符青青是思源实验学校八年级(4)班的学生,一年前加入学校组建的“仡佬族刺绣”社团学习刺绣。

“我非常喜欢刺绣,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觉得很快乐。”符青青说,现在学科作业少了,延时课堂基本上都是“泡”在社团。

思源实验学校“仡佬族刺绣”社团成立于2018年。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落实“双减”政策,负责刺绣社团的老师潘艳霞将刺绣融入进“5+2”延时课堂,丰富学生兴趣爱好,传承仡佬民族刺绣技艺。

“我们学校自从实行‘双减’政策以来,除了开设有作业辅助、阅读辅导课后服务,还依托学校资源开设了刺绣、剪纸、舞蹈、绘画、书法等30个特色兴趣社团。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还可以促进他们全方面的发展。”潘艳霞介绍说。

课后服务已成为务川教育“双减”的一张靓丽名片。

据了解,“双减”政策实行以来,贵州省教育系统统筹推进减负与提质、校内与校外、严管与厚爱、考试与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贵州一直在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