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夸张地说,大学生活里的美好记忆,至少有一半都来自于宿舍。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沙雕”室友们,会在这四年里闹出多少惊世骇俗的段子来。
应该说在这个不是“爸爸”就是“宝宝”的小圈子里,承载着大伙学生时代最后的单纯和欢乐。
而很多毕业生最留恋的大学回忆,也正是当年那开不完的卧谈会,聊不完的室友情。
在这种气氛的熏陶下,就算是入学前再内向、再腼腆的同学,也迟早会被整出“社交牛X症”来。
不过,和谐的宿舍氛围千篇一律,割裂的室友关系也各有不同。
在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宿舍楼里,就有一位“特殊”的同学,正在“四年如一日”地抗拒着集体生活。
走廊里打地铺的大学生
据黑科大的一位同学介绍,他们的宿舍楼里,有位哥从入学后就很抗拒集体生活。
他从不住宿舍,而是在走廊里打地铺,不仅不与“理论上的室友”打交道,还和其他同学没有任何交集。
从照片上来看,这位哥的“住宿条件”属实不太好,走廊里本身灯光就比较昏暗,而且还被挂晒的衣服给遮住了不少。
而他的生活用品,也只有一双拖鞋、一个枕头、一套被褥和几件衣服、几本书。
窗台是“书柜”,窗沿是书桌。
这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是这走廊里既“空旷”得没有人,又“拥挤”得只有你自己。
说实话,这样的生活,看上去真的是标准意义上的“日子没法过了”。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看书只有两种姿势:站在窗台前,或者坐在地铺上。
要是四年里都用这两种姿势学习的话,甭说人了,蛇都能给整出来颈椎病。
而且,这个季节的哈尔滨,那温度是可以“用心灵去感受”的低。
动辄零下20度的气温,让宿舍楼里的老式暖气片,看上去都有点杯水车薪的意思。
我查了查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住宿条件,应该说虽然楼是老了点,但该有的全都有。
所以这位男生不住宿舍,不会是硬件上的问题,而是人的原因。
到底是什么让他如此抗拒集体生活?
不止是内向
从了解到的信息来看,这位男生的性格十分内向。
这不奇怪,毕竟不内向的人,也不会如此抗拒社交。
但是从他的“随手日记”上可以发现,他虽然不善于社交,但并不缺失应有的情感。
比如说,他会给长辈打电话,还会跟为数不多的朋友聊生活。
这一方面说明他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反而是个温暖的人;另一方面,也说明他并不是不具备社交的能力,而是克服不了心理上的障碍。
而且更值得欣慰的是,他在和朋友的沟通中,也敢于正视自己在社交上的软肋,并且记录着,等待着改进。
所以总的看下来,这位男生的问题只能算是过度内向,而不能算是“自闭”。
那么既然只是心理上的障碍,那就一定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大学生的社交,真的不难
初入大学校门的时候,可能很多同学都会感到不适应,毕竟不少人都没经历过住校,更鲜有长期集体生活的经历。
但是注意,这里说的“不适”,是“不适应”的那种不适,而不是“不适合”的不适。
因为年轻人在一起,就不存在什么严格意义上的不适合。
比如说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吧,有的人习惯到点就睡,有的人则是“夜来疯”。
但宿舍不是两个人的生活空间,而是至少四个人的区域,那么这种区域虽然是私人的,但同时也有公共的属性。
所以大伙最终的生活习惯,会在所有人都能接受的前提下,逐渐趋于统一。
生活习惯上如此,别的方面也如此,而且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大伙还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一起追求。
当然了,这个目标可以是上学,也可能是上分,但无论如何,它都会不断地增进室友之间的感情,而不是让大伙更加疏远。
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恐惧社交,抗拒室友呢。
写在最后
可能是由于我当年的大学室友关系过于融洽,所以多年来,一直对大学宿舍里出现长期矛盾的现象感到匪夷所思。
当然了,如果实在是点儿背的话,也确实会遇到个别“不当人”的室友。
但在遇到问题时,正确的办法永远是去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或许你会说,自己确实在社交能力上较为欠缺,但是别忘了,能成为一名大学生,就意味着高考这道坎已经阻挡不了你了。
既然这么高的门槛都阻挡不了你,那么区区一个社交,就能难倒你吗?
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