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黑龙江日报
一次职教盛会,一场成绩检阅。
日前,在齐齐哈尔市召开的全省 服务乡村振兴现场推进会上,200余名参会代表兵分3队,以校企论坛、现场讲解、视频连线等形式,为乡村技能人才培养献计献策,多维度展示厅市共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创新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成果……龙江职教好声音接连传来。
2021年,积极响应东北全面振兴的时代号召,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与黑龙江省教育厅制定印发了《关于共建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以产教融合为主线,以科教融汇为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以齐齐哈尔市整市推进服务乡村振兴为试点市,省教育厅与齐齐哈尔市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服务乡村发展,强化政府统筹,推进国家和省有关政策在齐齐哈尔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着力破解制约 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开启统筹市域 特色发展先行先试的建设之路。
龙江 像一块璞玉,经过精心打磨,逐渐熠熠生辉。
部省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时期,齐齐哈尔市作为全省唯一的试点市,持续提升了县域职业教育学校基础办学能力、服务“三农”能力;厅市共建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中,齐齐哈尔市再次成为全省唯一的示范区, 赋能乡村振兴驶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厅市共建方案实施以来,面向新农村、新农业、新农民、新生态,齐齐哈尔市9所省级以上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为主体的 主动扛起服务乡村振兴的政治责任,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全面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融”并举,打造 赋能乡村振兴新范式
为助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省教育厅与齐齐哈尔市以 创新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为工作基点,畅通职业学校升学就业渠道,不断扩容 资源,紧扣乡村振兴发展新趋势,对接区域经济发展,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
职普融通,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 培养体系
近几年,位于黑、吉、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地嫩江北岸的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在全国的名气越来越大,这里的学生几乎人人会乐器、个个有特长,升入优质 的学生数量在当地名列前茅,职高毕业的学生也大多成为当地种植养殖技术能手和致富带头人。这所学校赢在了哪里?从教40年的大兴镇中心学校校长李果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针对农村学校实际,他们创新办学模式,学校1997年设立职业 班,2000年在普教班增设 课和劳动技术课,2001年推行发展目标教育,让农村孩子重拾信心。
学校根据每个学生自主设定的长远目标、阶段目标和近期目标,带学生到当地企业进行职业体验,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倾向、发展潜能等有所了解。在学校引领下,每个学生都打开了属于自己的那扇门,获得出彩人生。
泰来县大兴镇中心学校人才培养改革是我省探索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通过撤销、合并、转型、停办等方式,优化县域中等 布局。省教育厅指导齐齐哈尔市制定了《齐齐哈尔市职普融通型特色综合 (班)试点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关于加快大兴式综合中学创建工作方案》等文件,畅通了“对口升学、单招单考、免试入学、中高职衔接”四种升学路径,搭建了普职融通、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形成了“省市办高职,县域办中职,省市县统筹,中高职一体”的 办学新格局。齐齐哈尔市在全省率先开设了初中学生职业指导课,率先举办了全市的中职学校“职教技能节”“开放体验日”活动, 阶段职普比例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依安县、克东县职教中心学校与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县招、校培、企用”订单班,创新培养本土化实用人才新模式,形成招收当地生源、校企共同培养、留在县域就业新型政校关系,首批为3个县域企业和乡村定向招生培养96人。实现中高职贯通培养,探索“县域人才反哺”实践道路,在讷河、克东等地建设了14所大兴式综合中学,“大兴模式”被中国教育报刊载,入围全国教育典型案例。
产教融合,打造与县域产业适配的 共同体
一场细雨刚过,甘南县兴隆乡奋斗村村民张荣利抓紧时间给赤芍除草。曾经,她因赤芍长势不好想放弃种植,是甘南县职教中心的技术专家组隔三差五入户指导,让她有了勇气。如今,她不但扩大了赤芍和白芍种植规模,还为村民当起了中草药经纪人。“按照目前的价格,赤芍一年能收入5000多元,是原来的几倍呢。”张荣利笑容满面地说,“在甘南县职教中心组织的中草药培训班学习了3年,我不仅成了种植大户,还当起了中草药经纪人。”
省教育厅积极推动齐齐哈尔市政府与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共同牵头组建齐齐哈尔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齐齐哈尔市成立了现代农业 联盟与现代服务业 联盟,全面优化县域中等 布局,依托区域产业优势,打造富裕县职教现代农业生态园基地、甘南县职教中心中草药基地、依安县职教中心黑土地保护性耕种基地和陶艺基地等9个特色产教融合基地,推行“百职联百企”活动,基本形成了一县一校、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科教融汇,形成 助农兴农惠农的有效合力
不久前,在依安县乡村振兴学院大豆选育协同创新中心,来自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的专家在这里开展第四、五、六积温带寒地大豆新品种选育工作,此前,他们选育的多种优质寒地大豆早熟品种已在依安县等县域广泛种植推广。
据介绍,乡村振兴学院是集聚政校企和社会资源搭建起的 服务乡村振兴的综合平台,省教育厅部署省内涉农高职院校与9县(市)政府对接,共建9个乡村振兴学院,建立了以县委副书记、教工委书记为院长,主管县长与高职院校负责人为副院长,职教中心学校校长为执行院长的组织架构。成立了由237名国内不同涉农专业领域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和17支科技推广服务队,开发培训资源包,携手开展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各级各类培训和科技推广、送教下乡活动。截至2023年底,仅甘南县乡村振兴学院就累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近4000人,涌现出如“霁朗米业”高永红、“青贮玉米大王”孙兰军等创业典型和致富带头人近300人;开展焊工、电工、育婴、中草药等近4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年培训人数达3000人以上。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教惠农的同时也带动了县域职教中心科研能力提升,甘南县职教中心的《县级 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研究实践》,获得2022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校提交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与实践研究》,成功立项国家A类重大课题;齐齐哈尔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县域 支撑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立项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四五”重点课题。
“五链”融合,增强 赋能乡村振兴新优势
县域 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厅市共建,我省 紧紧抓住县域是我国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关键,创优人才链、做强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延伸文化链、提升价值链,在学历教育、短期培训、社区服务、技术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多元发力,为龙江乡村振兴提供职教支撑。
聚焦产业链,做强供应链。近两年,国内知名职教专家1000多人次线上“答疑解惑”与线下“把脉问诊”,把论文写在黑土地上,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和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等省内涉农高校与9县(市)紧密协作,先后成立了齐齐哈尔畜牧产业学院、齐齐哈尔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学院等5个产业学院,把学院建在产业链上,将专业对接在供应链上。9县(市)职教中心共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畜禽生产技术、园林绿化等涉农专业教学点18个,涉农类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668人。
聚焦生态宜居,培育创新链。齐齐哈尔市各中职学校积极推动集约化种养殖、绿色生态农业等创新发展,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建设。甘南县与东北农业大学共同设立各类示范推广项目22个;依安县打造“生态畜牧养殖示范”“有机农业产教融合创新示范”等四大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农科教多位一体的新格局。
聚焦有效培训,创优人才链。制发《齐齐哈尔市职业培训资源整合实施方案》等文件,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与各委办局、企业、行业、合作社互动融通,9县(市)针对乡镇村组干部治理能力提升、高素质农民培养等重点,年开展培训12万人次,其中,高素质农民培训3000余人、农村人口创业就业培训5000多人。
聚焦乡风文明,延伸文化链。以社区教育四级办学网络为依托,率先实现县(市)区社区教育全域覆盖,开通“齐齐哈尔市市民学习网”,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5个社区教育学习体验基地之一,龙沙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社区教育试验区,16家社区教育学院、165家社区教育学校、1217家教学点全部建成并挂牌。通过讲座,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在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治理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惠及群众逾百万人次。
聚焦生活富裕,提升价值链。县域职教中心学校均组建以高职、中职院校专业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为农服务小分队,公开“为农服务110”热线电话,随时向广大农民提供科技知识宣传、推广等服务,年开展活动500多批次,解决种养殖技术难题百余个,使2000多户农民脱贫致富。培养培训学员中涌现出创业典型200余位,其中甘南县农民学员高永红所开办的“霁朗米业”资产达2.3亿元,成为甘南县最大的农民自办企业;依安县霍祁颖创办的瑞丰商贸有限公司,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领头雁”;讷河市月嫂培训学员滕桂晶,创办了讷河市华莉母婴服务中心,吸纳妇女再就业100余人,成为巾帼创业楷模。
经过多年厅市共建的实践探索,齐齐哈尔市 服务乡村振兴效能发挥良好,为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齐齐哈尔市7个村镇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5个村跨入2022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3个村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4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甘南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振兴示范县,齐齐哈尔市4县(市)入选2022年全省大豆大垄密植技术模式提产增效示范县,粮食产能长期总体稳定在25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1/5、全国的2%以上……
如今,我省县域 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发展奠定坚实教育基础,为县域产业发展、技能传承与创新及乡村社会治理培养了高水平人力资源,满足了县域民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期待,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让龙江人更加坚定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和决心。(赵超王祥林记者赵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