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河南>

集团化办学助推南阳教育扩优提质①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编者按

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从“单向输血”到“共融共生”,从“籍籍无名”到“特色兴校”……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为了破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难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不断加大集团化办学改革步伐,探索实施“名校+”模式,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由城市到乡镇、由乡镇到农村的延伸,有力推动了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今起,本报刊发《集团化办学助推南阳教育扩优提质》系列报道,聚焦我市集团化办学改革有益探索,梳理南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轨迹,挖掘不同教育集团发展经验和特色,敬请关注。

今秋开学前,我市出台《关于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把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

按照《实施意见》要求,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学校集团化办学2023年秋期实现全覆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全面铺开。这标志着,从2013年集团化办学改革工作启动,到如今优质教育资源全面开花,南阳集团化办学改革之路已从“各美其美”步入“美美与共”的全新境界。

融合发展 改写教育格局

集团化,是近年来教育界的一个热词。2013年,我市顺应时代要求和群众需求,全面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在实现教育全面优质均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当时,南阳中心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不合理、择校热大班额现象比较严重,市教育局经过周密调研,决定以中心城区义务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为切入点,开启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实践。

按照就近、连片、便于协作的原则,当年,中心城区组建了初中教学协作区6个、小学教学协作区10个。协作区由2~4所学校组成,其中一所优质学校为牵头学校,其他学校为成员学校。协作区内各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展教学交流,在包片教研员的指导下共同进行深度教研。

“抱团发展”,打破了学校之间的壁垒,融出了新生机,合出了新活力。优质学校的管理模式、优质师资、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得以在整个协作区复制推广,薄弱学校被注入“活力因子”实现“华丽转身”。而改革给老百姓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是,名校的优质资源到了家门口,以往中心城区大班额、超大班额现象明显得到了缓解。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南阳的教育生态和格局发生了全新的改变。

名校带动 实现优质均衡

在中心城区组建教学协作区只是我市集团化办学改革试水之举。2018年4月,市教育局出台《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从2018年起,在全市全面启动名校集团化办学战略,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以中心城区和县城为主,中心城区名校集团覆盖率达到40%左右,每个县有1至2个名校教育集团;到2025年,实施以城带乡战略,全市名校集团覆盖率达到30%左右,中心城区和县城名校集团覆盖率达到较高水平。

“名校+”模式激活了南阳教育全面发展的“一池春水”。通过探索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分校、名校+乡校模式,南阳教育呈现出新建校办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强一所、城郊校抓一点带一片的良好态势。在名校“品牌效应”带动下,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迅速得到提升,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效应”逐步显现,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就近上好学愿望。卧龙区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委托管理的做法被《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专题报道,南阳市第十五小学等9个教育集团被评为首批河南省义务教育优质教育集团。

深化改革 激发“聚变效应”

集团化办学,并不是简单的合并重组,更不是优质校对薄弱校的“单向输血”。集团化办学办得成、办得好、办得优,管理运营机制是重要保障。基于此,今年,我市集团化办学改革按下“加速键”,一方面持续扩大城区、乡镇、农村集团化办学覆盖面,另一方面全面推动集团化办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建立完善与交流轮岗相适应的人事管理机制、评价管理机制和奖励激励机制。

全面深改大力推动了全市义务教育的提档升级。截至8月31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成立教育集团853个,覆盖学校1975所,参与率94.86%。全市义务教育集团内部交流校长和管理干部1297人,交流学科教师2625人;城乡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交流校长和管理干部934人,交流支教教师1771人;农村中心小学与小规模学校实施一体化办学“走教”教师1118人。

与此同时,我市还全面推进普通 结对帮扶和学前教育?领航共建工作。目前,全市21所优质普通 与33所一般 建立了“1+1”帮扶模式,结对学校互派校长和管理干部76人,互派学科教师283人;全市49所省、市级示范幼儿园与172所幼儿园定期开展帮扶活动,互派管理人员190人,互派跟岗教师362人,有效提升了薄弱幼儿园办园质量和管理水平。

下一步,围绕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好教育的目标,我市将继续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以师资均衡配置为重点,进一步激发优质教育的“聚变效应”,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