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天,一所常春藤名校向河南伸出了橄榄枝。
在高瓴资本创始人兼驻马店老乡张磊牵线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校长基恩·布洛克亲自率团来华,同河南省及中科院共商合作办学大计。
合作三方关于未来有着美妙畅想。
5年内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10年内办学规模达到5000人。
然而整整7年已过,这件事除了一纸新闻就再也没有然后了。
河南也曾花费大力气吸引国内重点大学来郑异地办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郑州校区。
双方谈得很满意,人大也承诺会在“恰当的时间”建立郑州校区,结果时间一直都不是很恰当。
于是,三年前,就有关心河南教育的人大代表向教育部建言,支持河南引进部属重点高校。
教育部表示很理解,然后在相关答复中明确表示:
暂不支持引导京沪等部属优质高校在河南设立分校、研究生院、特色学院等实体机构。
建议河南创新体制机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提升区域内高校办学总体实力。
总结一下,建议亲这边自己努力呢。
至于原因,教育部也毫不掩饰,“担心稀释名校教育资源”。随着近些年教育部严控异地办学,河南搬外援、建分校的通道被彻底锁死。但河南对优质外部教育资源的渴望始终强烈。
1
前几天,河南放了一个大卫星,上海交大郑州研究院正式落地。揭牌仪式规格比较高。
河南方面,省委书记和省长双双出席。交大方面,书记、校长齐齐到场。
单是从嘉宾阵容,就能看出对这个明星项目的重视程度。
交大郑研院主要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建设高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打造成具有鲜明学科特色和影响力的产业技术研究院。
研究方向全都是河南当下产业升级的对口方向。
有了交大郑研院的揭牌,中原科技城年初画的“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起步区”的蓝图算是有了实质性进展。
关于引进一流大学研究院,河南算是砸下血本,拿出寸土寸金的优质土地8400亩,总投资960亿。
如此钞能力也吸引来一众追求者。
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英国华威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等14所国内外一流高校纷纷表达强烈的合作意愿。
满眼望去,都是龙子湖大学城的Pro版。
虽然河南省市方面踌躇满志,但依然有很多吃瓜群众对“研究院”这种奇怪的生物嗤之以鼻。
质疑的声音倒也很纯粹。无非是纠结于研究院并不等于研究生院,不会招录研究生,更不会招录本科生,解决不了河南考生高考难的现实困境,还不如花钱建一所新大学。
有这种质疑可以理解,毕竟所有河南人都被高考折磨出了PTSD。
这就涉及到一个灵魂之争。
在一流大学河南建分校的窗口被无情锁死的前提下,河南到底是需要一所充斥一堆张雪峰口中那些被社会淘汰专业、研究成果无法市场化的新大学,还是一系列具有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的研究院。
一个热知识,河南并不缺大学,郑州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常年高居全国前二,缺的是顶尖大学。
没有顶尖大学,就意味着科研创新能力的缺位,因而头部的高新企业就没人愿意往河南来,即便地方费劲千辛万苦招商引资过来,也不过是放了一个运营中心。
长此以往,河南的就业生态变得越来越恶化,头部企业不愿来,尖端人才不愿来,只剩海量本土本科生在中原大地空卷。
这种形势下,名校院所研究机构就显得尤为可贵。
如此一来,河南引进研究院的底层逻辑就很清晰了。
既然引进名校分校和高科技企业比较难,那就另辟蹊径引进一流大学建设郑州研究院。
通过产学研一体的科研机构,将尖端大学的科研资源带到河南,再结合本地先进产业方向做研发,然后研究成果就地转化赋能企业生产,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这一过程同样是一个以才引才,留下人才的过程。
当一流人才和一流研究机构实现在郑州集聚,才能有效改善郑州产业生态和创新氛围,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2
郑州的研究院带给我们的惊喜并不止于此,还走出了一条暗度陈仓的新路径。
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的是哈工大郑州研究院。
作为最早入驻北龙湖的985大学研究院,哈工大郑研院入郑之后,将郑州人民的情绪拉扯的就像一条抛物线。
从最开始入郑衍生出的哈工大要在郑州建分校的喜悦,到后来了解到只是一个科研单位的落寞。
但就在所有人都没注意的情况下,哈工大郑研院已经默默发育出一张令人眼前一亮的成绩单。
目前已有10余支大牛团队入驻,招收近4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给河南带来工信部第一个重点实验室,共建河南省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创新中心。
更重要的是,哈工大郑州研究院注册研究生近800人。
对,曾经河南人民心心念念的哈工大郑研院,开始招生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景象,得益于哈工大郑研院已成功“挂靠”在哈工大卓越工程师学院名下。
两年前,就在哈工大郑研院敲定落地郑州时,哈工大还成立了一个卓越工程师学院。
学院的办学目的就是通过校企联培的方式,培养一批以就业为导向的产业型专硕人才,发的也是哈工大盖章的学位证。
一个小小的震撼。
今年哈工大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配给郑研院的名额有300—500人,数量远超哈工大校本部及苏州和重庆校区。
而且招生方向主要面向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材料化工、生物制药等专业,同样全是郑州急需的产业方向。
培养路径也很清晰,研究生们在哈尔滨校本部完成0.75年的课程学分后就需要来到郑州基地,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2.25年的实习实践。
目前,郑研院与中电27所、宇通客车、省科学院等河南本土近20家头部企事业单位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这种新型培养方式既可以充分释放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同时还可以解决研究生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
由于效果不错,郑研院二期三期还在持续扩建,招生规模自然还会持续水涨船高。
虽然名为研究院,哈工大郑研院突破了无法招生的禁锢,俨然办出了哈工大郑州研究生院的既视感。
更让人期待的是,“卓越工程师”这种培养模式正在被国家推广。
今年,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名单公布,首批名单10所院校中就包括上海交大以及和郑州传出绯闻的浙大。
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刚刚揭牌的上海交大郑研院复制哈工大郑研院的偷偷发育的路径,将一批学有专长的研究生带到郑州。
如果哈工大郑研院的这条路再被复制到其他意向签约研究院,中原科技城将成为一个非常爆炸的尖端人才聚集地。
一个真正意义上蔚然大观的创新策源地。
3
狂补研究院,郑州是在摸着深圳过河。
同北上广乃至南京、西安、武汉相比,深圳是不折不扣的 后进生,原生科技基础基本为零,底子甚至没有土郑好。但近年,深圳能够在互联网科技、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领域大放异彩,摘下山寨之王的帽子,离不开一批清北科研院所的助力。
目前深圳已经有985大学研究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南大学和南开大学。
深圳给郑州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作业模板,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科研模式,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直接将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就地转化为企业所需的技术与产品,而不是研究机构闭门造车。
华为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因而,只要能吸引人才,就不要在乎大学非大学,研究生院非研究院等虚名。
河南最近几年在 上的发力同样有目共睹,而且还是省委书记带头卷,这种力度全国少见。
当前,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顶级名校资源缺失下,河南 的建设梯度。
各大名校研究院及实验室,是河南从顶层架构解决本土顶尖人才匮乏、弥补科研短板的最快解法,是外援,是领军者。
郑大和河南,两所双一流大学的建设是持续保持河南高校高水平竞争力的保证,是本土双龙头。
河南农大等七所双一流待建高校,是河南 的中流砥柱,是高素质就业人才的蓄水池。
另外,河南还在建设1至3所高水平中外合作大学,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
河南高教终于不再是一潭死水。但我们也不能过分神话这些研究院以及各大高校的作用,无论是名校也好科研院所也罢,都不等同于经济发展的金手指。
从来不存在一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可以凭一己之力直接扭转城市发展大局、为GDP疯狂提速的先例。
如果如此,哈尔滨和西安这种高教高地早都赢麻了。
归根结底,城市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科研生态、良好的营商环境,以及源源不断的财力、智力乃至制度支持。
而名校院所,只是让我们看到通往未来的更多可能性。经济学里,人们通常喜欢用大象转身来形容大型企业转型不易。
我们期待,河南这个有着巨量普通高等院校及巨量在校大学生的省份,能够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