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但是让人崩溃的其实不是在那些大事上,而是在某个不经意间你发现自己的鞋带开了,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再也让人无法承受。这种随处可见的“稻草”时有发生,在学术明星易中天因为“天气不好”而离开武大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不可说的曾经呢?
怀璧其罪
易中天1947年出生于湖南,自从2005年开始主持《百家讲坛》开始,学者的标签几乎就钉在了他的身上,在之后的《百家争鸣》中,更是以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圈了不少粉,硬生生把书上那些静谧的历史讲得趣味横生,除开学者之外,易中天其实还有着另外一重令人尊敬的身份,那便是大学教授。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易中天在这上面的能力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从1981年大学毕业并打算留校任教开始,他的课向来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之一,不同于其他教学老师的点名查那些学生缺勤,他的课向来都是需要靠学生们去占座的,整整300人的座位向来座无虚席,就单单是这种人格魅力,就已经让很多老师望之莫及。
身为武大蔡元培,易中天在武大的名气可想而知,再加上校长刘道玉的赏识,易中天在武大的生活想必也不会太差,但是事实上的情况却刚好相反,虽说既有学生的喜欢,又有上级的欣赏,那么升值必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实际上,易中天在武大教书十年,却始终只能混到一个“副教授”的头衔。
易中天能在课堂上将历史讲述的风生水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也是一个非常直爽,严苛的一个人,因为学生的这份喜欢,加上他平时在学校中表现出的那一份“高冷”,渐渐地便有一些人看不过去,认为这种将历史以趣味的口吻讲出的方式,不过是哗众取宠,想要夺人耳目而已。
每当校长想要提拔易中天的时候,便会遭到各种各样的理由阻止,例如易中天的资历尚浅、又或者是他没有著作、论文这类,事情一拖再拖,等到刘校长卸任之后,这件事情也就再也没有人记得了,易中天在学校中的生活也变得更加艰难起来,但是出于对学生的热爱,对历史的热爱,再加上比较耿直,也并没有将这种排挤放在心上,依旧我行我素。
格格不入
易中天其实本来并不是武汉人,而是因为讨生活才来到武汉,后来又因为心中理想曾到边远地区支教,此时的他也不过才 毕业,在人生迷茫之际还能想到去为偏远地区的人奉献自己已经实属难得。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一问题,在后期易中天想要评职的时候,以“没经历过大学”“没多少教学经验”等话拒绝,这其中有多少“轻视”的话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什么时候起,经历成为判断人的一切标准了呢?
更何况在当时刚好国家恢复了研究生招生,易中天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考取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之所以选择留在武汉教学,也是因为导师胡国瑞向当时武大校长刘道玉的引荐,如果没有这些,易中天也早已回到了原单位新疆那边的学校工作,刘校长爱才,当即向教育部部长表明了情况,希望能将易中天破格留在武大进行教学。
太过明显的个人风格自然也是招来过一些人的厌恶,在教学期间,不到一年的时间,易中天就做到了中文系的副主任。
但就是因为“体制”的原因,易中天一直与教授无缘,科研经费的申请也总是遭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英雄都不为三斗米折腰”,易中天自觉自己或许称不上英雄,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些人的“嫉妒”而改变自己,那也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百人百口,那些“妙趣横生”变成“误人子弟”,“幽默风趣”也成为了“扭曲事实”,在一档节目中,易中天在谈论到乾隆的那段历史时,也是利用自身的一些看法来描述这段已经沉浸在文本中的历史,台上台下都在沉浸在这段精彩的故事中,却不想,一段时间后,一位据说是“乾隆”的后人跳了出来,扬言要状告易中天,原因无他,就是因为易中天“侮辱乾隆。”
另寻伯乐
这件事情到最后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进展,何为侮辱何为调侃也有待商榷,每个人看待事情不同,就算是同一句话,大家听来也会有不同的一位,但是不管是黑是红,我们都不得不认,易中天这个人在彻底红了。
一位曾听过易中天讲课的学生曾说过,每当易老师讲课的时候,课堂永远是爆满的,大家基本都是提前去踩点,那些赶不上的人,还会自带小板凳,直接坐在走廊边听课。
课堂上那些本该枯燥的历史从他的口中讲出都变成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不仅如此,在很多经典的场面,易中天也能妙用诗词,深入浅出为学生描述出当时发生的场景,一下子让课堂生动不少。
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要一睹真容,更想要听听当其他的故事从这位老师的口中说出,会有什么不一样的趣点时,其他的老师对此意见更大了。
身为一个大学教授,易中天一家却一直屈居在那个30几平的屋子里,在学校中受到的排挤易中天很少向家里诉说,但是一直评级不能成功,也确实无法增加自己的经济首付,为了补贴家里的开支,他不得不日以继夜地赶稿来补贴家用,其实如果这个时候,易中天能够在学校中说句软化,又或时能够学会溜须拍马,生活也不会过的如此艰难。
历史上的人什么样的都有,易中天又何尝不知道自己如今的境地是因为什么呢,但是学会溜须拍马的易中天还是那个易中天吗?
必然不是,这样两难的境地一直到1991的时候,他选择离开了武大,去往厦门大学,在这里易中天也终于摆脱了长达十年的“副教授”的身份,终于成为一名正儿八经的教授,生活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舆论
在2005年开始入驻百家讲坛之后,因为白话式的幽默解说,那些苦涩难懂的历史都是变得通俗易懂起来,对于历史人物所做的一些幽默分析,更加受到了一大批观众的喜欢和热爱,紧跟着又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帝王的惆怅》等书籍,那些年被压制住的发展似乎从此刻开始一点点全部爆发出来。
“人红了之后,是非也跟着变得更多。”特别是易中天在武大还有厦大教书所给的待遇区别上,对于易中天为什么离开武大的原因就变得更加好奇。对此易中天也并没有详细说明,自己一直没有评级成功的事情也是绝口不提,只是表示那边的天气太热,自己想要换一个环境而已,但是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网友们却硬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解答。
一部分网友甚至觉得易中天在借此讽刺武汉的环境差,虽说不知道这样的脑回路怎么来的,但是无端端扣下这么一顶帽子,却也不得不站出来解释。
“追求环境舒适”本来就是人的本能,但是因此就觉得易中天认为武汉环境差就实在没必要了,面对这种污蔑,易中天也只是淡然表示“武汉天气热是事实,如果连这种评论都无法接受,那未来还谈何发展。”
在结合易中天在武汉的各种经历下来,其实不难看出,与其说是武汉太热,更多的或许是觉得一些人的心实在太冷,易中天不适应的不仅仅武大的天气环境,更多的那种人文环境他始终无法融入进去,十年的交涉中有甜有苦,最后的离开也是希望双方都能奔向更好的未来,在易中天火了之后,从未在任何平台上说过武汉半点不是。
唯一和武汉相关的几乎只有这句“天气太热”,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也硬生生被解读出来多种意味,难以想象,如果天气太热真的有着这么严重的侮辱意味的话,就这种过度解读的情况,易中天如果将自己在武大这些年的经历说出来,会不会又是另外一种抹黑母校呢?
跌落神坛
如果硬是要为这段分开给出一个原因的话,天气问题几乎是最为体面的一个理由。揪着不放的网友太多,甚至有一部分问到了当时的校长刘道玉身边,那些陈年累积的委屈,这才再次让众人看见,刘校长坦言,其实易中天对武大也还是有感情的,曾几何时也曾想过一直在这里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的。
但是人总会变,未来总是充满变数的,明知或许有更适合自己的选择,他为什么不能争取呢,才华就是要展现出来的,如果这个地方与自己的才华不能相容,那自己便去另外一个地方试试,才华总是不可能错的,错的可能是地方不适合而已。
易中天曾经因为《百家讲坛》而声名鹊起,走上人生巅峰,但是在后来我们也在没看到过他在百家讲坛上出现的身影,那些历史学者对于易中天的否定批判也从来不少,不少人认为,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人是不是已经跌落神坛。
或许这是一个对他意义重大的交流文化的场地,但是却不是这辈子的唯一场地,虽然离开了这个节目,但是却从未离开过文化圈,更未曾忘记过自己对于历史的热爱。
易中天是不是被百家讲坛赶出来的?他们之前是不是又有什么样的龌龊?网上的说法众说纷纭,但是易中天依旧还是那个热爱学术,热衷于和大家侃历史的人,一些人觉得易中天对于历史的解说是错误的,在一些历史讲述中,为了丰富历史的故事性,在讲述的过程中或许也确实有些有失偏颇。
不论易中天所描述的历史究竟是对是错,毕竟历史的佐证又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但是就单单论他个人而言,有多少人是因为他而爱上历史的呢,在对这样丰富有趣的历史吸引进去之后,如何辩论是否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易中天或许也是深知这一点,在看到网上的一些负面舆论时,如非必要,也从未回应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网上对于他的一些评论并不友好。
结语
“天气太热”只是一句对现阶段环境不适应的表达,可以纯粹的指天气,如果是想往交际环境解读,那也是个人的意愿,事实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即便是真的因为天气原因而离开,那也是旁人不能左右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