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张屏
通讯员邱超
“明天起,武汉大学全校学生,不限专业,都能辅修数据科学相关专业。学校20多位顶级专家花了近一年时间设计的这份有18道‘菜’的‘菜单’,想必能满足同学们的需求。”11月17日下午,在武汉大学举行的数智教育白皮书新闻发布会上,该校校长张平文院士说。
这18道“菜”,从无需基础的通识教育课程“数据科学导论”“数据伦理与治理”“数据要素”,逐步升阶至跨学院公共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专业教育课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能算法设计与分析”等,有望匹配全校所有专业。
“去年我们进行了调研,全校涉及数据科学的课程有884门,其中本科阶段开课300多门,研究生阶段开课500多门,通过厘清逻辑,我们将这800多门课进行整合,归纳为18门课。作为全国首家提出体系化进行数智人才培养方案的高校,现在,学校每个学院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点菜’,设置个性化‘菜单’,实现有组织的数智人才培养,对所有学生全覆盖。”该校副校长周叶中说。
改革回应的是时代需求。为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与需求,武汉大学制定“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分类培养、稳步推进”方针,设计全校一体化的数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希望做到数据科学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的专业与学生全覆盖。通过以数字思维的培养为根基、以数字素养的锻造为拓展、以数智课程的凝练为要点、以数智人才的分类为依托、以数智平台的打造为保障,推动全校数智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
“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差异性,将数智人才培养分为‘通识、赋能、应用、专业’四个类型,采取‘分类+梯度’模块化选课、‘融通+创新’灵活性设课、‘基础+场景’差异化授课的体系化分类培养思路,将全校数据科学核心课程进行整合,以求解决专业培养差异化与知识学习统一化之间的矛盾,既可以推动数据科学与各个专业的交叉融合,又可以利用全校资源,从而有序推进各个专业的数智化培养。培养方案涵盖数字思维、数字素养、数智课程、数智人才和数智平台的总体培养目标与思路,支持本科、专业型硕士和博士三个学历层次,‘通识型、赋能型、应用型、专业型’四类人才,以及自然科学、地理空间、健康医疗、工业生产、金融商务、城乡政务、法务舆情、人文社会八大领域不同场景的人才培养。”武汉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吴丹和研究生院院长周伟说。
首吃螃蟹的武汉大学还有更大的野心。“培养时代所需的数智人才,任务不只在高校,还在中小学。我们先尝先试,所得出的经验,也许还能应用于中小学。”张平文院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