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在召开的2024年湖北省两会上,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院长兼校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龚强提交了《数字赋能湖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建议,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事前有门槛-事中有监管-事后有评估”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做早做快做实基础教育和 的对接工作,为数字时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提供湖北新思路。
龚强认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博弈。掌握“硬核”科技的高精尖紧缺人才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因此,我国必须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构建完善自主培养人才体系,着力培养国家所需、科技所向的战略人才。
“尽管我国已经推行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但仍存在选拔方式有待完善、大师引领的培养模式亟待落实等问题。”龚强指出,当前,我国现有的人才选拔方式使得相当一部分具备创新潜质的学生未能获得有效的选拔和甄别,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方式有待完善。如何在兼顾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制定合适的选拔方式,充分挖掘具有潜力的后备人才是未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另一方面,龚强认为,囿于现有选拔制度和师资力量,选拔出的优秀学子难以得到专业“大师”的指点培养。同时,目前给予国家高水平人才直接参与学生选拔的条件和机会有限,难以找到真正对科学研究有内驱力、并且有志向深耕领域研究的后继人才。由于这种不完善的匹配机制,导致各阶段人才培养过程无法有效贯通,很难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上的颠覆式创新与突破。
为此,针对湖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龚强建议,湖北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积极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工程试验先行区,以数字化手段构建全流程动态人才选拔培育评价机制,努力选拔培养更多各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
“一要做到‘事前有门槛’,科学以才选才、以才辨才。”龚强具体建议道,在守牢教育公平底线的基础上,对某学科具有超常潜质的学生进行“大中小”一体化长链条式贯通培养,为他们开辟从基础教育到 培养的“绿色通道”,为国家科技创新储备青年栋梁。一方面,增加国家级杰出人才的选才识才话语权,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一线教育,尽早从青少年中遴选出有特殊创新潜力的优质后备人才,在耳濡目染中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借助数字化手段建立一套科学的门槛审查标准,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严格把关,真正选出对科学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子。
“二要做到‘事中有监管’,实时反馈防止以劣充优。”龚强建议,遵循“宽进严出”的培养原则,以“本科基础宽、硕士专业深、博士学术精”的阶段培养定位,实施全程导师制,并针对拔尖人才的特性制定“高精尖”的专属培养计划。同时,综合利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堵点、难点、痛点,建立有效的反馈和退出机制,防范利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以劣充优的道德风险。
“三要做到‘事后有评估’,动态完善人才培育机制。”龚强认为,鉴于人才成长的长期性、发展性等特征,对于拔尖人才的长期追踪、动态考核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考察所培育的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质贡献。在此基础上,根据评估结果持续优化、动态调整选拔培养方案,促进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的不断完善和迭代升级,着力培养具备重大创新潜质、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可堪重任的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