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 > rebet雷竞技

湘潭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教学改革走笔

湘潭开放大学组织学生到韶山市银田镇银田村香菇种植村集体经济项目参观学习。

“一线课堂”学真功

——湘潭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教学改革走笔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洪静雯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种植户到“一村一品”的倡导者,是学习让谭智齐成了乡村致富带头人;

从白手起家的“女学生”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负责人,是学校让郭芳看到了产业经营新思路;

从“钱老板”到乡镇商会负责人的转型,是校园解决了谷友利“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困境……

近年来,湘潭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始终秉承“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办学理念,践行“一线”教学法,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学习社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时代“知青”,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引擎”。

专业教学在一线

打造田间课堂

近日,在雨湖区姜畲镇泉塘子村菌菇基地,正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湘潭开放大学2022级“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的26名农民大学生在这里开展现场实践教学。

“我们正在推进212亩食用菌数字农业产业园建设,既能最大限度保障村民劳动就业权益,又能大幅提升村集体收益……”2013级农民大学生、雨湖区姜畲镇泉塘子村党总支书记谭国华热情地向每一名学员介绍该村集体经济的“致富经”,现场学员不时地提问交流,浓郁的学风弥漫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之上。

为切实保障教学环节“不缺位”、教学服务“不走样”、教学质量“不降准”,多年来,湘潭开放大学严格落实和推进“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践教学活动,采取“学员+专家+基地”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时期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聘请省、市专家,技术人员,行家里手和学生中的“土专家”“田秀才”,通过现身说教开展系列丰富多彩、实用有效的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课堂在实地,体验在其中。以专家指引,学生观察,问答互动的方式,提高了授课效果,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自2015年以来,湘潭开放大学先后培养出3981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为农村基层党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政教育在一线

打造红色课堂

“使思政课有理有据、有根有魂,让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学生的血脉,是我们思政教学改革的重点。”湘潭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学院负责人张湘乾表示,在近年来的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中,学校把思政课堂搬出校园,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造“红色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巧妙结合。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搬到乡村院坝,引导农民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并通过现场宣讲的形式呈现乡村振兴战略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增强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认知认同。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赴彭德怀故居、陈赓故居、韶山灌区等校外爱国主义基地开展现场研学,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场感。

与此同时,湘潭开放大学还充分挖掘学生中的红色资源,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通过讲述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江麓集团关键技能带头人卜伟伟同学身为一名人民兵工战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履行强军首责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思考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让课堂极具活力。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专题中,以该校优秀校友谷友利汲取红色文化力量,依托乌石红色资源,带动餐饮、农产品加工、研学旅游融合发展的创业故事作为课程导入,引导和帮助学生知行合一,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来自湘潭开放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段喜云同学深有感触地说:“原来思政课堂这么有趣生动,我们学校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榜样。”

社团活动在一线

打造第二课堂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如何让基层干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为村民提供“靶向”致富服务,湘潭开放大学摸索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向,打造农民大学生第二课堂。

2016年,湘潭开放大学率先在全省成立了农民大学生专业社团。在学校和指导教师的统筹安排下,社团活动可实现跨专业、跨年级、跨区域交流学习,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引领,精准发力解决乡村振兴中所遇到的难题。农民大学生专业社团不仅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学校开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探索之举。

6年间,社团共组织1100多人多次参与活动,实际解决了社团成员所遇难题20余个。2022年,湘潭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专业社团更名为“希望的田野”社团。

“在乡间田野中‘行走’,实现专技兼修;在历史文化中‘行走’,培育家国情怀;在生活实践中‘行走’,探寻乡村振兴之路……‘行走的一线课堂’构建起湘潭农民大学生三全育人大格局。”湘潭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左泽文表示,学校将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育人质量,让“农民大学生”教育教学有“知”更有“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