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 > 高考

看懂45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填报高考志愿与选专业, 就业不用愁

高考志愿填报,绝对不只是“学校、地域、专业”这三要素的事情,更不只是分数、排名、兴趣、爱好、职业目标等方面的事情,而是一个综合性、全方位的选择。比如说,你选择对外经贸方面的专业,那么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城市就读好,还是到内地的重庆、四川就读比较好?你选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你是选择上海、广州就读,还是选择长沙、重庆就读呢?一个地方的经济甚至产业结构,与高校的专业实力匹配才是自己最终就业的最强大武器。

我们看到广东学子,为什么宁愿选择本省的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也不太愿意选择外省市的强势985或211高校?因为这两所高校的学科结构与当地的经济、产业结构的搭配比较吻合,毕业生在本省就业非常好,何必去外省市的高校去读,最后再回广东就业,那时候很可能还无法获得这两所高校的相对优势。

大家都清楚,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无论何时何刻,对于高技术的人才的需求是不可能缺少的,由于近几年虚拟经济的火热,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专业爆火,而机械类等制造业人才跟不上,国内各大实体企业、制造企业人才严重短缺。

在2022年智联招聘的毕业生平均薪酬列表中,50强专业平均薪酬,机械工程难得地排到了第一位,而且平均薪酬超过了7900元,这应该是一件好事情,说明实体的回潮,让制造业人才有了用武之地,这对我们培养更多的人才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注过笔者的粉丝们,应该还记得笔者写过的关于“中国制造2025”一文,高考志愿填报和选专业时关注“中国制造2025”所注重的十大重点投入领域。在今年稍早一点时候,我国公布了45个国家级集群,这45个集群在2021年主导产业达到19万亿,如果你的专业能符合这45个国际级集群内企业的需求,那何愁就业?

高考志愿瞄准这45个集群,瞄准着45个集群对应的城市,看准每个集群与高校的匹配,这才是真正理解高考志愿填报真谛的高考生及家长。

为何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去东部沿海地区读大学?高精尖大学为何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45个国家级集群中,有30个在东部地区,占比达到三分之二。中部地区只有8个、诺大的西部地区则更只有5个,而东北地区则只有区区2个。

从分省情况来看,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拥有7个集群、上海等长三角地区则拥有19个之多、环渤海地区则只有5个、中部地区的长株潭地区拥有4个、武汉经济圈拥有2个、成渝经济圈拥有3个、西北地区有1个等。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某位重庆高考生,想报考软件工程专业,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在重庆本地的就业机会相对就要少很多。如果从这45个国家级集群来看,成都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无锡物联网集群、上海集成电路集群、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杭州数字安防集群、青岛智能家电集群、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等等,那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如果与这些集群相结合,会对自己的就业产生多大的影响?

笔者一位湖南学生,当年填报了机械类专业,当时全国唱衰机械专业的大有人在,该学生当时还想转专业,后来一直坚持了下来。从目前长株潭地区的4大集群来看,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集群、长沙工程机械集群、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集群等,四大集群中,有三大集群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就业根本不用愁。目前该学生面临毕业,前段时间因为准备考研,放弃了准备和他签约的深圳某央企,目前在谈的湘潭本地某国企也有可能放弃,在他心目中,自己的专业在长株潭地区,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甚至根本不愁找不到好工作。

各位在校大学生或者即将准备填报高考志愿的考生或家长,你自己看看身边的城市,拥有哪些集群,这些集群对应的某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与其他专业比较或者与没有该集群的外地省市比较,自己是否具有强大的就业优势?薪酬优势?

笔者在与众多高考生家长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都会提及所报专业、学校与当地产业结构的匹配问题,选好了这三者,不用等到毕业,你的工作会扑面而来,根本不需要你自己去找工作。这个道理,其实很多高考生与家长都明白,只是自己从未曾如此这般地去考虑罢。

什么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考生志愿填报选择与父母一样的职业,这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选择与本地经济结构相匹配的专业,这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记得笔者曾写过的那位学生吗?一家四代几十人都上大连海事大学,这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想不赢都难。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