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乡村教育者手记|杜春波: 从一个小女孩的转变悟“真教育”

记者巩悦悦策划整理

编者按:即日起,《青年说》栏目策划推出“乡村教育者手记”,为乡村校长和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分享教育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助力乡村教育先行区建设。

以下是淄博市沂源县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杜春波的教育手记:

做小学校长已有六个年头,六年与师生的朝夕相处,我不断地审视自己、鞭策自己、提升自己,努力让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践中。看到教师成长、学生进步、学校发展,感觉自己没有因虚度光阴而悔恨,不断享受工作价值的体现带来的愉悦,也因此沾沾自喜。可无意中的一件小事,却让我对教育的目的有了重新思考。

去年暑假开学,石桥某村脑瘫孩子陈某某来报到上一年级。从父母口中得知,由于先天原因导致孩子肢体、语言发育均有很大缺陷,孩子没有上过一天幼儿园,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我当即与孩子的父母进行协商,劝其去专业的康复机构或特殊教育学校,甚至延缓入学,但父母态度非常坚决,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也表示必须尊重父母意见,接受随班就读,无奈之下协商结果是随班就读可以,但必须有家长陪同。

由于孩子的父母需要打工维持生计,陪孩子随班就读的是孩子的奶奶。孩子的奶奶是一位典型的农村老妪,七十岁左右,一身朴素的穿着,一脸沉淀沧桑的表情,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身上不时散发出夹杂有柴火、葱蒜等特殊的“老人味”。或许为生计,或许为孙女,老人不苟言笑。当我经过走廊时,她从未打过招呼,只是默然地瞟一眼。有时候走廊地板上有一些碎纸片,我弯腰捡起来,而老人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不作声,心里本就有一丝成见的我甚至有些反感,因此每次巡视路过老人旁边时,我总是冷冰冰的严肃表情,现在想来老人的确是老实得有些木讷,人也不能拿自己的评判标准去搞道德绑架。

由于孩子身体的先天原因,喝水、就餐、拿书包、如厕虽都不能自理,但好在有奶奶照料,但课堂上无征兆的哭闹和偶尔的晕厥着实让老师苦恼,班主任也在陈某某身上花费了多于其他孩子几倍的精力,我也几次想劝孩子休学,但欲言又止。

也许是老人在陪读的日子里,看到了老师的辛劳和付出,一天在巡课的时候,她竟然和我说了一句“俺以前从来没到过学校,老师罕(方言,“还”的意思)是刚累(方言,“很累”的意思)来”,突然间觉得老人也不是想象的那样缺少情感。

有一段时间是孩子妈妈来陪读,我这才知道奶奶在骑电动车的时候不小心摔伤了。孩子坐校车不方便,需要奶奶骑三轮电动车接送,学校也试图协调让奶奶和孩子一起做校车,由于校车满员而搁浅,新学期伊始就协调祖孙俩乘坐上了校车。后来了解到,孩子上课能坐得住了,也不在课堂上哭闹了,孩子于是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直到国庆放假前一日。

午饭陪餐结束,我急匆匆赶回办公室调度下午国庆主题活动,随后在门厅看到了坐在台阶上的陈某某奶奶。一看到我,她便打开了话匣子,愁眉苦脸顿时变得喜笑颜开,我于是坐在她的身边和她攀谈起来。她指着正在校园和同学们一起玩游戏的孙女侃侃而谈:学校真是个好地方,我们和孩子跑遍了全国做康复治疗,花了数十万,没有效果也没有钱了,实在没有办法了才送到学校。才一年多,孩子的变化太大了,喜欢说话了,也能识一些字,走路也灵泛了。暑假复查,医生说她是这批孩子康复最快的。孩子的同学都在帮助她、老师非常关心她,学校丰富的活动也锻炼了她。孩子到家就说老师好、同学好,而且经常把自己的零食偷偷的装在包里带给帮助她的同学,奶奶问她你最喜欢哪个老师时,孩子每次都回答“都喜欢”,而且不让奶奶待在教室,怕影响老师上课……

看着老人激动地说着孙女的进步,看着陈某某开朗活泼的融入孩子群体中,我也倍感欣慰。从语言自闭到能够简单交流,从上课哭闹到可以安静听讲,从自卑孤立到开朗活泼,我们改变的不只是一个孩子,还有一个家庭。

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多的是“站在外面看森林的”的功利主义,少的是“站在森林看树木的”以生为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我们设定的“他”,而是培养他们成为最适合的“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