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小学

美丽乡村·学校|江村中学: “松品教育”引领下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转型

走进江村中学,能够感到学校与“松”这一概念的紧密相连,最高的那棵松树变成了校徽上学校的象征,“松韵楼”“松荫会场”等校园地标都含有浓厚的松文化气息,实际上,在“松品教育”的理念引领下,江村中学关注数字化转型,接连收获了国家“四合一”主体教学课题基地、白云区智慧校园等认可。

物质与精神两手抓

“松文化也就是松品教育的特色,是生命教育特色,其中一个办学理念就是‘松品立校,弘毅树人’,希望学生有松树一般坚毅的品格,能够积极向上。”谈起校园文化,江村中学校长余振江这样介绍。

虽然名为乡村学校,但余振江致力于让其“散发出泥土的芬芳”,而做到这一点,除了校园文化的建立,也需要从整个学校的物质层面以及师生的精神面貌一一入手。

到达江村中学需要先上一个坡道,学校的露天讲堂也是依山而建,“生态环境好”的背后稍微疏漏便容易杂乱。余振江表示,对比城区学校,这里的硬件自然难以匹敌,但在客观差距存在的同时也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改变,“这里以前都是杂草,现在不是了。”他指着校园里的一处绿化带对记者表示,也有教师提到,此前的教师食堂环境不佳,不少老师纷纷自己带饭来学校,桌椅更换、卫生清洁后的环境虽不至于奢华,但也称得上干净整齐,让老师们的午休舒心不少。

精神层面的改造则更加落实在日常教育的点滴中。在校园里,见到师长后学生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行为举止也处处体现着文明二字,“衣着一定要整洁,这样精气神就会出来。”在大课间的跑操中,学生们会整齐地喊着口号,午休时段也在老师有序的管理中少了一些嘈杂,多了几分安静。

数字化助推教学管理新生态

走进教学区域,便能感受到江村中学高度的数字化程度,这得益于校长余振江信息技术教师出身的知识背景,其曾担任过白云区信息中心主任,使得整个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更加平稳,他对记者表示,作为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乡村学校,必须基于实际,“因地制宜,花小钱办大事”。

首先是设备问题。学校有一批老旧设备,存在卡顿、存储不足的情况,余振江通过增加内存条、固态硬盘、给一体机增加摄像头等方式,让本即将淘汰的设备焕发新生;其次,无纸化办公的推进让文件流转变得高效且环保。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使用线上化的工具进行考试,主观题自动批改,客观题手机上自动改卷,效率提升了不少。

数字化在校园铺开的另一点体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教学楼顶楼有一个新装修好的“家校大讲堂”,里面配备了齐全的多媒体设备,学校会不定期邀请省内外教育专家,整合社会公益资源举办讲座,传播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办法和经验,并由此辐射至白云区甚至更多区域。

据了解,江村中学的家庭教育秉承中小幼一体化、家校社一体化,并向社会辐射,是广东省首个依法落地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家庭教育校园阵地,是白云区家长思政试点学校。

建造优质的教师队伍,助力课堂教学改革

教师队伍年龄偏大是乡村学校普遍面临的困境,江村中学也不例外,余振江坦言,目前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约为48岁,经验足、有情怀是老师们的优势,但如何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让其跟得上更新的教育理念以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值得思考。

为此,江村中学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下了一番功夫。余振江首先对信息化方法、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给老师们建立一定的知识储备,并鼓励实操;随后,学校建立起了学习帮扶小组,此时,年轻老师便发挥优势,带领年长教师熟悉设备的操作,几个月下来,教师团队便顺利培养起了使用线上工具的习惯。

其实,在信息化程度并不高时,江村中学的教师们也开发出了不少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堂上,学生会有ABCD四个牌子,通过举牌来做题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程度,也解决了学生相互影响、羞于表达的痛点。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活动,例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及家校共育等课程,让老师关注自身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多次组织听课评课,教师的上升通道也被一一拓宽,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记者王沫依

图|受访者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