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听 | 把大学校门打开, 天塌不下来

北大副教授李植“跨栏”进出校门,引发关注,“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话题冲上热搜。

据李植介绍,北京大学现在进出校门要刷脸,但是他没有授权学校使用他的人脸识别信息,刷不了脸,进出学校需要门卫查验工作证后放行。因为查验工作证经常要耗时十几秒,他往往直接跨过闸机栏杆就进去了,门卫都认识他,一般不会拦截。

但是最近一天入校时,保安在校园里追了他半天,跑步没追上又骑自行车追。最后以李植向保安出示工作证结束。而在出校时,又被门卫拦着要求刷脸,否则不能出校,最后他又是跨栏出校。

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已经讨论了多次,但好像再怎么讨论,不少高校依然岿然不动,甚至“大学的门”还越关越紧,对自己的教职工,也开始“刁难”。

其实,北大校园已经半开放,今年7月8日,恢复了校园预约参观通道。

但这种有限开放,并不是李植副教授所希望的那种。李植所希望的“开放”,是所有人不需要检查证件就可以进入校园。但这种“开放”被批过于“理想”,认为校外人员涌入校园,会挤占学校的教育资源,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还会带来安全问题。

校方的担心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因为担心,就因噎废食,关起门来自己过日子,这又违背了高校的办学性质。公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于公共财政,公立大学的校园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高校校园的开放是符合公共资源利用原则的,是高等学校应承担的一项义务和责任。这道理估计都懂,但懂是一回事儿,实不实行又是另外一回事儿。

现在不少高校,都在追求世界排名,也都在追求现代治理,而大学的开放度,正是诸多考核的考量因素,也是高校现代化治理的标识之一。如果高校依旧故步自封,连一个大门都不敢打开,还怎么好意思跟世界竞争。

李植副教授“跨栏”进校门,像是一场行为艺术,它用这种奇葩方式给高校提个醒:打开大学校门,是大势所趋,无论如何,大学都应该理解公众的期待,也应审视自身的现代管理措施,把校门打开,天塌不下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