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科技的引领性作用和人才的主体性作用,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 。要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2023年2月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构筑全面均衡发展的高质量学科体系。”这些重要论述为基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比如发布《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持续开展了“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双万计划”等,本科阶段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得到了全面加强。2023年,教育部启动建设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构筑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母机”,开启了“三位一体”培养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的新途径,初步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架构体系。
探索与实践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
在两个大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融激荡的大背景下,特别是以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出现,促使我们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程度上来探索与实践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以直面人工智能新时代对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提出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完成从知识体系为主导的传统模式向知识思维体系、创新创造体系、知行合一体系、做事做人体系等有机融合的立体化模式的根本转变,为在新型基础学科和新型基础设施“双基”联动演进发展层面建构“AIforScience”与“ScienceforAI”有机互动的新格局和“基础研究与创造技术非线性互动”新范式,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奠定坚实的人才培养基础。
我们认为,面向“开放、动态、多变”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新时代,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架构体系如何应对其发展并走出新路,一个基本策略是构建“多学科系列化的土壤、多文化特色式的探究、有内涵高标准的实践”的发展生态。即:从总体上提出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规划,从“多学科系列化、多文化特色式、有内涵高标准”的视角适度拓展现有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架构的规模与系列、学科覆盖面与内涵式转型,以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使我们的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达到“在土壤上百花齐放、在路径上各具特色、在内涵上跨越台阶、在效果上形成高峰”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满足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人机物三元融合新时代需求的“双基”联动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体系。
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面临挑战
当前,主要挑战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这样一种以价值观为主导、以创新创造能力为支撑的“慢变量”领域,在人工智能新时代,需要以系统化的方式思考、谋划、探索与实践宏观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架构如何变革,中观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如何重塑,微观的教师、教材、课程、生态、管理如何转型等挑战性问题。
第二,对于数字化与智能化这样一种发展演进快速、以颠覆与重塑新世界为愿景的“快发展”工具,如何在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中直面挑战,在探索与实践中回答好如何理性认识与使用以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及其基础设施这把不断演进的“双刃剑”,如何理性认识与建构以大模型与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及其基础设施发挥作用的合理区间等挑战性问题。
第三,在此基础上,以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结合,建构现代化教育体系“慢变量”目标与现代人工智能体系“快发展”手段之间的适配体系,以稳中求进、进中突破的方式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时代的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出一条新路。具体而言,可以正在推进的“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为载体加以探索与实践。
适度扩大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建设规模
数理化生作为理科四大基础学科,是“AIforScience”与“ScienceforAI”的重要载体,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对于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3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启动建设“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这将对数理化生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试点建设规模、特色与内涵相比较于国家需求、学科数量、各校优势特色而言,仍显不足,难以形成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时代达到“土壤上百花齐放、路径上各具特色、内涵上跨越台阶、效果上形成高峰”目标所需的“多学科系列化的土壤、多文化特色式的探究、有内涵高标准的实践”的生态要求。
因此,建议教育部综合考虑学科学术声誉、发展基础和建设绩效,动态调整、适度扩大“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的规模,并形成特色化内涵系列,构筑更为宽广雄厚的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培养基座。
适度增加基础学科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覆盖的学科类别
在数理化生之外,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的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等学科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两个大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天文学与地球科学是“AIforScience”与“ScienceforAI”立于天地之间的重要桥梁,对于打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空间、建设航天强国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基础性的重要支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指出,要在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等前沿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时代,天文学和地球科学(包括地质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等)等基础学科如何发展?如何为人类社会,特别是中国的新发展打开“顶天立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如何培养“顶天立地”的基础学科高层次拔尖人才?建议教育部在“基础学科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框架内给予重点考虑与大力支持。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