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哪年的高考,填报志愿时,医学专业都会成为考生选择的热门专业,临床医学、药剂学、中医学等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最佳选择。
学医“苦”,但大部分人愿意吃苦
医学专业学习的课程多,要背诵记忆的知识点以及学习资料摞起来要比人还高,繁重的学业压力及考不完的试,常常会使学生头疼不已,网上也会有很多医学生分享的“吃苦日常”。
可以说学医“苦”早已被大众熟知,但每年也仍有千千万万的考生愿意奔赴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这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本身对医学有一定的热爱,未来想要用自己的所学回馈社会。
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因为家长的建议,才选择学医,自己本身其实对医学并没有过多的憧憬,只是觉得学医未来发展前景好,就选择了学医。
毕竟在大多数人眼中医生的社会地位还是很高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也都不差,最主要的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有人好办事,家里有个学医的,以后有点什么病痛,也更方便处理。
但越来越多的人学医,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对考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医学专业的录取分数线越来越高,同一个学校,医学专业甚至会比其他专业高出上百分。
即使是同为医学专业,热门与冷门专业之间也有几十分的差值,这就使得很多考生在奔赴学医的道路上被无情的踢出局。
同时,现在无论是中职、高职还是大专、本科、研究生都开设有同样的医学专业,这些学生毕业后要去考取相同的从业资格,竞争相同的岗位,势必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特别是在执医通过率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为医院输送专业人才,成了现在医学教育的首要任务,限制招生、规范招生,也变得迫在眉睫。
教育部明确表示,医学教育要“停中职、控高职”
虽然每年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很多,但实际上我国对医学专业的人才还是相对紧缺的,并且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升级,人们对医生的要求也逐渐增高。
特别是临床医生这样的一线工作者,是决定患者命运的关键存在,一定要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以及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应对岗位可能出现的所有状况。
所以在 进入普及化的背景下,提高医学生生源质量,为社会输送专业的医学人才,是重中之重,为此,教育部表示,要“停中职、控高职”,稳步发展本科医学教育。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本科学生的能力不行,而是医学教育需要做到更加严谨,能考上什么学校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毕业院校大概率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像现在大多数城市的三甲医院,医生的招聘门槛都设置在研究生学历,如果在学历上不达标,根本连进入医院的机会都没有。
即使小医院没有这么高的要求,在每年近百万的医学毕业生中,能成功进入医院当医生的也仅有3万人左右,在庞大基数的对比下,可以说是少得可怜。
而大部分无法进入医院工作的学生,则会选择从事一些医学相关行业,如医美、保健品等,一些中职、高职等学校毕业的学生甚至最后只能无奈转行。
当医学教育逐渐精英化,专科学医还有出路吗?
根据推进医学教育发展的相关意见,类似于临床医学、中医学、儿科医学等都将逐步实现“一本招生”,对这些专业招生把控将会越发严格。
可以说医学教育的未来势必要向精英化发展,如此一来专科是否还有必要选择学医,成了很多人的疑问,毕竟医学类专科院校并不少,每年也吸纳了大部分有着学医梦想却无缘本科的学生。
但如果就读了专科院校的医学专业,以后求职时学历“不够用”就会异常尴尬,所以现在专科生学医还是否有出路,是很多人都在关注的问题。
其实,只要关注毕业生的走向就会知道,学医的专科生毕业后也有一部分人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虽说进不了大医院,但是考一个乡镇医院还是可以的。
而这些成功进入医院工作的专科毕业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选择的专业都是那些缺口大、未来择业岗位看似普通的方向。
总之就是比较“接地气”的专业,如护理、影像学等,这些专业在找工作时,只要不是特别挑剔,都可以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
不过,学医必然是一条艰辛的路,但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无论是什么院校毕业,只要在上学期间好好学习,将来进入社会必然会再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