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小学

那些看似正能量, 但缺乏实际意义的教育口号, 请家长和老师别说了

没有后代的人,还很难理解“望子成龙”的心态。但为人父母之后,可能以前再开明的人,也会自然而然地期望学生能出类拔萃。

区别就在于,谁能切合实际地找到合适的目标来培养后代;谁又抱着错误的期望,进而一直用缺乏实际效果的方式,把子女主动推向了“深渊”。

“优秀”的家长,培养出忧郁的学生,问题出在哪

一位本身有哮喘病史的女大学生,毕业后抑郁了。她分享出母亲跟自己交流的日常状态,却让很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跟家长的教育方法有很大关系。

平时她对女儿的要求就很严格,这倒没什么错,但是经常进行没意义的说教,就相当于止不住的“语言攻击”。虽然看似是小事,长期下来足以成为压倒“骆驼”的稻草。

就连女儿已经很明确地告诉家长自己非常忧郁后,还是没能换来她的安慰。母亲自己是个优秀要强的人,完全不理解为何后代在更好的环境下长大,还这么“不知足”。

她直言:如果你思维正常、有规律地生活,哪里会忧郁?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好像在很多家庭中,只要发现学生心态和情绪有问题,就等于“身在福中不知福”。

看似正能量,但缺乏意义的教育口号,请别说了

虽然大家未必像这位毕业生的情况那么严重,但很多学生共同的感受是,有些家长嘴上的“正面教育”,恰恰是最令人受不了的。

有时候这种看似正能量的“口号”,不仅难以起到鼓励的作用,甚至还比问题本身更让人痛苦。因为这意味着自己的苦恼没被理解,反而雪上加霜,希望家长和老师说之前考虑好。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似乎越是缺乏能力的家长,越信奉“苦难教育”和“延迟满足”。但这类家长往往曲解了这些培养方式的本意,将其变为逃避自身职责的好理由。实际上是“能吃苦的孩子有苦吃”。

光是辛苦不能代表什么;真正的延迟满足也绝非不管不问,而是在等待满足的过程中需要家长予以安抚。学会提升认知、学习思考规律,要比一味靠自我压榨的学生更容易有出息。

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很多家长不愿意承认,或者意识不到,其实连“努力”这件事也需要天赋。家长和老师眼中学霸有毅力、不怕困难。

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就是对有天赋的人而言,做题不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而对于天资不够又不想放弃的中等生,才需要克服自己。这个角度看,中等生更有毅力。

龟兔赛跑:只要花时间就能赶上别人

勤能补拙这没有错,但是能补的只是相对自身而言;现实中哪有那么多骄傲的“兔子”等待乌龟?每天只有24小时,这对所有学生是一样的。

普通同学跟学霸的差距越来越大,这本就是很正常合理的。你努力时人家也在学习,而且效果比你强。子女的成绩不够理想,不要总觉得是“不够勤奋”。

生病不是休息的借口

很多普通打工族,只有生病时才能找到合理的“请假理由”。这种勤奋说起来是源自生活的一种无奈。比这更无奈的可能是某些学生,连身体难受也不被家长关心。

甚至这时依然要说教子女,让他们从小培养忍着病痛学习的习惯。可这种“优良品质”把握不好尺寸,往往成为学生丧失自我价值的开始。而且,以后进入职场,这样的品质反而可能被更多地压榨。

培养学生要将心比心,家长与子女,不该成为领导跟下属的关系

任何教导学生的句子,包括一些“至理名言”,应用在家庭教育中都不是绝对化的存在。以上那些表面很积极,但缺乏实际效果的句子,就更要分清运用的具体情况了。

其实如果家长能将心比心,很容易理解学生听完这些话的感受。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在工作岗位,老板只强调要勤奋,或者只要团队有一个人完成业绩,就批评其他人没有笨鸟先飞。

估计家长们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些说教方式存在的问题。然而,许多人一旦摇身晋升成“父母”的角色,就容易忘了“将心比心”的思维。

这使家长跟子女的相处模式,逐渐变成领导跟下属的模式。工作不满意还可以换,但家长也在家庭中这样做,等于后代少了后盾。希望家长有娃后能学会不断矫正自己,从儿童时期就注意培养方式。 #儿童家庭教育#

【话题】你觉得这些句子有鼓励的效果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