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生机盎然。近日,人社部等11部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2023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专项服务活动。目前,全国已累计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超2万场,发布岗位超1300万个。
就业关系人民收入,关系人民“吃饭”问题,是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本及技术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我国就业岗位总量供需矛盾凸显。特别是疫情冲击影响之下,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有所加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解决就业问题的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既要正视压力挑战,也要看到积极因素。从政策层面看,“六稳”“六保”中,就业都居首位,从中可以看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从当前看,全国都在干劲十足“拼经济”,各地建设如火如荼,消费加速回暖,折射的是我国更大的发展潜力、更强的消费动力、更足的经济活力;而从长远看,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孕育着巨大潜力。因此,我们要充满信心,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动各项就业工作措施落细落实。
好政策要有群众看得见的落实。解决就业难题,关键就在于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把合适的岗位送到合适的劳动者身边。从各地举办的招聘活动来看,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从各地“点对点”跨省包车包机“抢人”,到创新实施直播招聘、互动带“岗”,从许多地方入户动员、进村送岗,到开展“招聘夜市”“人才夜市”……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的历史新高,还有不少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需要稳定就业,这就要求进一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更强调精准对接、多管齐下,尽可能多地惠及就业群众。
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平台,也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重要载体,特别是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旅游休闲、康养保健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尤为强劲,要让它们发展好,当好主角,才能扩大就业空间的源头活水。受疫情影响,一些企业出现了暂时的困难,用人需求减少,这就需要落实用好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社会保险费缓缴等政策杠杆,着力支持市场主体稳岗;另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业不仅是“就得了业”,还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历次产业革命经验表明,技术进步会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岗位会被淘汰,因而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增强他们对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以广东为例,所提出的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中,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居于首位,启示我们要推动技工教育与 融合发展,实施产业技能根基工程,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新型产业工人队伍。此外,还要创新职业技能认定标准,让劳动者对未来发展有更大希望。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稳经济需要稳就业。只要充分认识形势压力、发挥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王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