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

「双减」后的体育教育:千亿市场的喜与忧

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隆重开幕。而早在2015年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中国就做出郑重承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如今这一目标已从愿景走向现实,全国参与冰雪运动人数达到3.46亿人。

从国家建设体育强国的大战略,到体育成绩纳入中考实打实的政策,加之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体育教育,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关注。「双减」落地之后,体育教育赛道上更挤入了不少跑者,既有深耕多年的细分领域巨头,也有刚刚入行的玩家。

但行业既有喜人的利好,也同样面临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双减」并不意味着作为素质教育的体育教育机构可以野蛮生长,相反,体育教育机构在资质、资金上也面临着强监管,并在疫情一波又一波的冲击之下,考验着自身的内功。

千亿市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起点

当前,少儿体育培训整体市场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为绝对主导,其市场潜在用户基数大,但渗透率和消费水平较低。据多鲸教育研究院预估,到2023年,我国少儿体育培训市场规模将超过1300亿元。

千亿市场背后,政策先导。2014年,国务院46号文《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进一步拓宽体育产业投融资渠道。自此以后,资本热潮开始在体育教育行业涌动。

数据显示,2015年,体育相关公司融资数多达217起,融资金额总数达到65亿元。2016年,体育相关公司融资数达到242起,融资金额总数达到199亿元,为近五年高峰。

《2022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图源:多鲸教育研究院

东方启明星创始人、总裁靳星认为,46号文的发布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点。至此,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萌芽期,并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21年8月,国务院又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提出8个方面任务,包括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促进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开展、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营造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等。这一政策文件再次直接带动了中国体育产业新一轮的增长。

学校教育层面,自2021年中考改革以后,各地均在升学考试中上调了体育考试分数,体育教育受到与主课相当程度的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需求开始放量增长。目前全国已普遍实施体育中考,分值在30分到100分之间,2021年起多数省份体育中考分值均已增加,且增幅较大。云南省已将体育中考分值上调至100分,与语文、数学、英语同分。其他省份也都在逐步调整优化体育素质评价内容及分值,河南省全省提分至70分,广州市由60分提升至70分,北京市由40分提升至70分。

公众意识层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视,是推动体育教育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加之近两年的疫情,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2022中国素质教育行业报告》图源:多鲸教育研究院

多种因素的叠加助推了体育教育的发展。靳星认为,「体育教育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新起点。」万国体育CEO张涛则认为,虽部委级以上推动体育产业发展的文件不少于50个,但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属于初级发展阶段。单纯的政策面利好还不够,由于全民体育产业基础薄弱,需要尝试更多商业性的方式推广、普及体育教育。「国内缺乏体育产业文化的熏陶,也导致体育消费人口少,体育运动消费市场发展乏力。」

张涛进一步分析,发展体育教育,就要发展体育产业,要紧紧抓住体育人口和消费市场的培养,特别是从青少年的市场培育抓起,从大力发展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抓起,铺好未来体育人口的基石。如果没有体育本体产业的大发展,其它相关产业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双减”后,体育教育的喜与忧

目光再投向教培行业。2021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行业大变。在学科类培训遭遇重锤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加码布局素质教育。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赛道之一,被重新审视。

但不少从业者对于体育行业的发展仍然感到喜忧参半。喜的是政策鼓励支持,市场未来可期,体育教育终于不再受到冷落。

一大表现为在周末、寒暑假等时间段,「双减」政策禁止开展学科类辅导,假期参加体育教育的学员有所增加。同时由于学龄前小学课程教育被禁止,参加体育教育的学龄前孩子增多。

此外,新晋转型、投身入行体育教育的也不在少数。据中国体育报报道,教育部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全国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此前投身学科类培训的机构、公司纷纷将自己的业务向体育教育业倾斜,包括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教培机构。而从学科类教培机构转来的运营及销售人才,也将促进体育教育行业的标准化发展。

忧的是监管、迷茫与巨大的不确定性。「双减」的内核不仅仅是针对学科类培训,政策真正落地时,具体到资质、资金、属性、收费、师资等方面,执法边界都存在不确定性。可以说,国家对所有校外培训的监管,都变得更严格。

而站在2022年的开端,小范围疫情仍在持续反复。实际上,自2019年底疫情出现以来,倚重线下教学训练的体育教育机构,日子一直都比较艰难。张涛向多鲸表示,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万国体育的线下门店闭馆曾长达七个月。到了2021年,疫情仍会带来两到三个月的空窗期,这也促使万国体育做了更多线上的尝试,如推出线上训练营,进行基础训练课的打卡、教学服务,保证日常训练不间断。不过张涛坦言,「体育教育永远不存在完全的线上替代,线下依然是主体,依然是我们的主战场。」

破解体育教育缺位之困

长久以来,体育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之中一直处于缺位状态。随着体育教育新一轮的热潮开始涌动,打破这一局面似乎有了解题方法。

体育教育行业痛点之一是师资端存在较大的缺口。据国家体育总局预测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5年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缺口分别为400万和600万,对应到快速发展的细分小众赛道,专业教练缺口较大,例如击剑、橄榄球、马术等;大众体育项目,由于教资较难验证,也存在师资良莠不齐的问题,具备教育心理学、语言能力、体育技能的复合人才较为匮乏。

花时间培育专业师资,是机构做大做强绕不开的事。张涛表示,万国体育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其多年来沉淀的专业师资——四百多位从国家队、省队退役下来的教练,构成了万国体育的护城河。

体育教育行业痛点之二是体育训练本身反人性。设置趣味性的内容、周期性的目标,以提升学员的黏性显得尤为重要。知识传授可以一次学会,但体育教育的周期更长,需要在掌握技术后刻意训练、反复磨练,才能内化为学员的体育素质。

体育教育行业痛点之三是结果难以标准化,仍处于粗放的发展阶段。与学科类培训相比,家长普遍对于体育教育缺乏评价准则。如要达到标准化,体育教育的过程就需要依赖高度标准化的技术系统,以保证教学的效果。同时在标准化课程外,机构可以针对不同的孩子提供个性化服务。随着体育科技的发展,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将变得更加成熟。

AI、5G技术已经可以帮助提升体育教育实施效果,但如何更好地结合还需不断探索。在靳星看来,现阶段,新技术对于体育教育主要的益处在于更加科学的过程监督与课程评价,让体育教育的培训目标、训练成绩目标以及个性化需求变得清晰可见。

目前,更多的社会资本、更大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体育在教育系统的「复归」之中,是一个好的趋势。不过张涛直言,「当前体育教育机构太过于功利,太急于靠体育教育、靠家长的焦虑赚钱。」在他看来,体育教育是需要时间长期培育、酝酿的产业,归根结底需要全体国民提高参与体育运动的观念与意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机构需要让自己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育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体育文化对于国民综合素质培养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客观、冷静地看到体育教育行业所承载的责任,将行业推得更长远、更健康,而不是像学科培训一样激发家长的焦虑,最终走进死胡同。」张涛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