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庆>

4年150万! 唯一内陆直辖市的野心, 藏不住了

文丨西部君在三分之二的地方都陷入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下,人口竞争从来没有变得像今天这般激烈。最近,放出大招的是重庆。

日前,重庆官方公布了《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24—2027年)》,其中立下了一个雄心勃勃的flag:

2024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30万人以上(其中,市外来渝5万人以上)

2025—2027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年均40万人以上(其中,市外来渝年均6万人以上);

4年累计促进150万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

2023年,重庆常住人口减少超20万,在目前公布数据的主要城市中,拿下了一个尴尬的“人口减量第一城”的头衔。

这个计划的公布,可以说是重庆为此给出的一个“强烈”回应,打翻身仗的雄心呼之欲出。联系更长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行动可谓必然。它对应是这座内陆唯一直辖市,藏不住的“野心”01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城”,重庆其实不缺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重庆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时间里,人口增量达320万。这一增量,无论从省份看,还是从城市看,都是非常不错的。

比如,以城市论,可以跻身全国前十;以省份论,排名全国第11位,超过了河北、湖南、湖北等人口大省,基本上和四川相当。但是,重庆人口结构中有两个因素值得注意。一是,老龄化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重庆老龄化率已达21.87%,居全国第五位、西部地区第一位;65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17.08%,居全国第二位、西部地区第一位

二是,劳动力资源素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样是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市大学文凭人口占比为15.4%,在31省市中排名第15位,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另外三个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居全国前三,几乎都是重庆的2倍以上。

在这个指标上,重庆的直辖市地位,显然并未充分体现出来。另外,2023年,重庆常住人口出现了首次负增长,且超过20万,不仅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一,就连以省为单位来看,也仅次于河南、山东、湖南、河北、甘肃,居全国第六。

这意味着重庆人口的规模化优势也在遭遇挑战。同时,相对于大省省会城市,作为内陆直辖市的重庆,在人口资源上天然面临着一个短板——腹地空间不足。所以,对重庆来说,加大马力“抢人”,抢“大学生”,势在必行02说到“抢大学生”,很多人可能觉得重庆这一招似乎“过时”了。毕竟,前几年各地掀起的“抢人大战”,最初就是从“抢大学生”开始的。比如,优先对大学毕业生免除落户门槛。发展到今天,多数地方基本上已经实现对所有人“零门槛”落户了。这么看来,重庆是不是后知后觉了?其实,并不是。首先,在大城市中,重庆此前的落户门槛本来就相对不高——对有所有人都是。其次,重庆“抢大学生”,走的其实是一条差异化路线——先“抢大学”,再“抢大学生”。

早在2017年,重庆就立下“小目标”——到2022年,累计引进100所高校、科研院所在渝布局。

经过5年多的“疯狂引智”,应该说重庆完成了既定目标。去年的数据显示,重庆已累计与108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启动建设高端研发机构39家,初步形成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一组数据对比更直观:

2017年末,重庆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共14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8个。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2129项,成交金额121.7亿元。2023年末,重庆市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22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全年技术市场签订成交合同11281项,成交金额865.1亿元。同时,重庆的大学生数量也在显著增加。2017年末,重庆全市共有普通高等教育学校65所,研究生招生2.24万人,在校生5.83万人。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22.15万人,在校生74.69万人,毕业生19.64万人。

2023年末,重庆全市共有普通学校72所,研究生招生3.62万人,在校生11.19万人——研究生招生和在校人数,均基本上较2017年翻番。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34.85万人,在校生110.02万人,毕业生29.94万人——在校大学生较2017年猛增了35万以上,正式跻身“百万大学生城市”之列。03正是得益于之前在“抢大学”以及大学生上的成果,现在重庆主打增加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有了更好的基础。这其实和之前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是异曲同工——当在校大学生足够多了,提高留存率就变得更加重要。此次计划明确,2024-2027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年均40万人以上,其中,市外来渝年均6万人以上,也即还是以本地留存为主,这其实非常符合重庆实际情况。从具体措施看,确实是真金白银:

对市内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重庆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紧缺岗位就业并参保1年以上的,按每人6000元标准给予就业补贴;首次来渝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费入住青年人才驿站,最长不超过14天;首次在渝创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高校毕业生,正常经营并带动就业,可享受最高每户8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甚至,灵活就业群体也纳入了招引对象:支持新职业和新就业形态灵活就业,每年创造灵活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当然,这对财政状况并不充裕的重庆来说,是一种考验。但“抢大学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投资。特别对于要实现产业升级的城市来说,这种投资其实基础性的。04如果说高调“抢大学”,“抢大学生”是一条城市软件升级的明线,那么重庆几乎同时开启的,还有一条着力推进产业升级,也即硬件升级的“暗线”。作为老工业城市,制造业一直是重庆的立身之本。但是,在新的产业浪潮下,重庆也一度面临规模增长乏力、转型动能不足的难题。2017年底,重庆提出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重点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等12个领域打造高端产业集群。时隔6年,重庆于2023年又再度提出,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其中包括:

聚力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聚焦未来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2023年,在第二产业增加值排名上,重庆反超上海、苏州,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也是前十强城市中,唯一的内陆城市。

不得不说,重庆在产业升级上的势头,与过去几年持续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形成了呼应。

05作为内陆直辖市,重庆在全国版图上所扮演的角色是不言而喻的。在1997年恢复直辖之初,重庆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承担起带领三峡库区脱贫的重任。但现在,随着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重庆所承担的使命,其实也在“升级”。不管是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还是建设内陆高水平开放门户枢纽,这些都要求重庆要完成包括人才、科创资源、产业结构等软硬件的全面升级。或者也可以说,重庆要具备与直辖市和其所承担的新责任、新功能相匹配的各项高端资源和实力。另外,还有三个细节,也具有很强的信号意义

一是,近几年,重庆领事馆数量正在重回“辉煌”,实际开馆数量大有剑指领馆第三城的架势。二是,在跨区域都市圈纷纷面临“瘦身”的大背景下,重庆却成功将四川广安纳入都市圈范围。与之类似,中心城市扩张普遍受限,重庆却依然“意外”地实现了主城都市区的扩容,将主城21个区升级到21区+1县。三是,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遭遇不确定性,甚至一些基础设施已被叫停的当下,重庆第二机场建设并未有止步迹象。将这些信息综合在一起来看,不得不说,内陆唯一直辖市,正在打开新的想象空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