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贵州>

考入复旦一年后被取消学籍: 家长该教孩子诚信, 还是圆滑?

这世间的事情,很多都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比如高考移民这件事情。

毕竟,不同省份之间,高考难度、录取分数线存在巨大差别,对山东、河南、江苏这类“高分大省”的考生,有失公平;

但反过来讲,一个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去占用不发达地区考生的名额,投机取巧,对当地考生公平吗?

矛盾的存在,导致这样的官司出现,并不让人意外:

一名考生好不容易考上了复旦大学,入学一年之后,被发现是高考移民,被取消了学籍;考生不甘心,和学校打起了官司。

据上观新闻报道,近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网站公布了一则裁定:驳回王某某的再审申请。

2014年9月,14岁的王某某户籍从河北省秦皇岛市迁至贵州省贵阳市,于次年考入贵阳一所 ,并进行了学籍注册。

但是,他没有在这所 就读,而是前往衡水一中学习。直到2018年1月,高考前最后一学期才回到贵阳。按照贵州省规定,王某某 期间未在省内连续就读3年,不符合高考报名条件。复旦大学调查后作出了《关于取消王某某学籍的决定》。

事件的“路线图”很清晰:

原籍河北秦皇岛,上 前迁到贵州;但 有两年半都在全宇宙闻名的“高考工厂”河北衡水就读,高考前半年回到贵州。

如此费尽心机,从东北到西南,在中华大地来回折腾,也不容易,投资估计也不小。

可惜,最终结果,宛如梦幻泡影,一场空。

法院最终的判定,一语中的:不符合诚信高考的承诺。

这名考生的家长,在给孩子策划“乾坤大挪移”之前,一定考虑过存在的风险。毕竟,为了达到“省内连续就读3年”的贵州省高考报考条件,只有弄虚作假。

如实填写“曾在衡水一中就读两年半”,意味着无法在贵州报名高考;不如实填写,意味着弄虚作假,意味着不诚信。

家长选择了后者。如今事发,怨得着别人吗?

但我知道,家长一定也是一肚子憋屈。

这肚子憋屈,无非两股:

一股是,那么多人弄虚作假、投机取巧,为什么偏偏我被发现了?

一股是,河北这样的高考大省,对河北的考生公平吗?

说实话,这两股子憋屈,都挺能引发共鸣。

憋屈,一方面反映了一部分事实,高考乃至中考的公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更重要:家长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难题——积极还是消极?诚信还是圆滑?

高考录取中存在的某些看似不公平的现象,往往有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作为家长,你可能抱怨不公平;如果从国家的层面考虑,你就不会这么想了。

东部省份,教育相对发达,如果全国统一划线,可能会占去80%的录取名额,西部考生接受的机会会更少。

这样一来,就是恶性循环:东部省份考生接受 的机会越来越多,西部考生越来越少。

事实上,即便国家统筹兼顾,把更多的配额分给教育落后省份,人才往东部地区聚集的趋势,仍然没有改变。原因很简单,西部考生大学毕业后,未必回到原籍,更愿意留在东部。

所以,国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即便牺牲了部分教育发达省份考生的利益,东西部的教育差距,依然很大。

随着高校扩招,尤其是某些人口大省高校数量的增加,这种现象已经大为改观。

打个比方,以前山东的考生,即便分数不低,也可能落榜去工地打工;现在这种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了,高分可能考不上名校,但考上普通大学毫无问题。

这种情况下,高考移民是否还值得?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面对这种问题,家长采取的策略,是诚信,还是圆滑?

假如孩子成功地通过这种方式考入名校,那无疑是在用亲身经历告诉他:圆滑比诚信重要,投机取巧比踏实苦干重要。

这样的人生,会是什么样的品质呢?

人生当以诚信为本,教育更当以诚信为本。

高金国,网名高了高。小学毕业证得主,出了26本书。以“有趣”为第一要务,专注家庭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