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贵州>

“三位一体” 助力乡村振兴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04年11月,前身可追溯到1941年成立的国立贵州农工学院农业经济系。历经80余年的积累,已成为贵州省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教学科研基地。学院积极秉承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聚焦服务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的教学理念,通过科研、农场实战化训练、沉浸式服务脱贫攻坚等教学方法,探索出教学、科研、扶贫“三位一体”紧密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培养了一批有情怀、有担当、愿意扎根基层服务脱贫攻坚的人才。

以终为始师生全过程参与科研

学院直面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凝聚师生团体智慧开展研讨论证,将现实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有效设计调研方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调研。学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以获取实地调研案例和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计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等方式,撰写学术论文和咨询报告等进行成果总结。经过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聆听,形成了“选题论证+调研设计+成果总结”的师生全过程参与科研模式,提升了师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10年来,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撰写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0余篇、调研报告100余篇,其中朱书维、胡怡等参与完成的《大学生到农村社区就业的工作意愿、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来自贵州省的调研报告》获得国家民政部门二等奖。

实践导向体验全方位沉浸教学

学院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农村实际情况。近10年来,学院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创办农场,搭建了实战平台。围绕市场调研、生产管理、营销策划、成本核算与财务管理等农场经营管理关键环节,分批次组织学生到农场进行实战化训练,让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农场的经营管理,着力提升学生服务“三农”、服务多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操能力。

学院将更多的案例研究和实践教学融入课堂,将教室由大学搬到农村,将讲台由教室搬到农户,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搬到田野,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将科研和教学与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联系在一起。教师获得了科研灵感,孕育了课题思路;学生磨砺了技能,升华了知识。

赋能乡村服务脱贫攻坚实战

以脱贫攻坚的问题为导向,强化成果转化运用。学生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调查实践,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反向促进科研项目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等进一步完善。结合贵州元素,将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中的鲜活案例收集、整理并提炼成案例集,汇编纳入教学素材。

师生针对多民族山区脱贫攻坚的短板弱项进行调查研究,把撰写的优秀智库成果作为政策优化的典型案例材料投入教学使用,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实现深度融合。在深入多民族山区农户调查研究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贵州60个贫困县(市),对300余个村的2万余户贫困户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100余份,全部被贵州省乡村振兴部门采纳。

立德树人实现多角度思政引领

通过实施“阳明教育”“全过程思政”“三农情怀”教育,培育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实现了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保障全课程、全员思政,以此培育学生的优秀品质;通过课程讲授、实践育人等途径培育学生爱农、知农、支农的情怀。

同时,推动思政课程与教学实践融合,把家国情怀融入全过程思政,培养学生以“知农爱农为农强农兴农”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培养出一批有责任、有担当、愿意扎根基层的经营管理类人才与愿意深入从事“三农”探索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乡村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将继续以人才培养为重点,更加深入地开展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将学院建设成为“扎根贵州、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重要基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全面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为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洪名勇、唐小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