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火夏日,人们情绪的高点。
没有一点热度妆点的生活,永远都似乎缺少一点烟火气。
这不就来了吗?
南京某小学三年级的教师,在朋友圈里发布了自己训斥所教学生的视频。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
01
原来就在近日,网上流传一段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湖第三小学女老师训斥学生的视频。
视频中,一位穿粉色衣服的女孩在桌边翻书。
老师走过来大声问,“是你的东西吗?你为什么拿人家的东西?你想看就拿别人的东西啊?”学生听罢,放下手中的书本。
视频里,她还对另外两位同学说,“xx家长,吃这个东西会死人的,但是他吃死了,不要来找学校老师”“你的作业呢?大声地说!大声地说!听不见!”
很显然这名老师的话语非常的暴躁。
对此网友们的评论也非常的中肯,对于一些顽皮的小孩子固然会令老师烦心。
但是老师说的也是实话,所谓丑话先说在前面,要是有了麻烦就晚了。
但更多的网友会认为作为老师就应该更加有耐心的去引导孩子,况且录制的视频以这样的话语跟学生家长沟通,显然是不妥当的。
想必后续一定会有相应的处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我们的印象里,当代家长都是很重视学生自尊心的,为何这次反而同情起了这位老师呢。
还有不少家长在评论区里留言表示:这不是很正常吗?虽然老师声音确实太大,语言过激,但是她对学生说的话,其实也不无道理。
以前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盛行这么一句话:打是亲,骂是爱。尤其是学生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时总爱说:孩子不听话调皮时,老师您尽管打,不碍事。
绝大部分老师都信奉这种做法并时常践行。
但现在的教育生态已经不同于以往了,打骂学生具有很大的风险了,“打是亲,骂是爱!”可能是陷阱,一旦陷进去了,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所以减少这样的风险,我们应该思考
我们对着学生大喊大叫,就能把学生教育好吗?
对学生大喊大叫,就能解决问题吗?
浪妈看未必。
现代教育重视保证学生的权益,对于老师的行为和管理方法,也有更为明确的准则。这位老师虽然没有体罚,但是这样的训导方法显然是不恰当的。
02
教育本来就是一个塑造人的过程,是修正天性中的不足,放大天性中的优点的过程。
“解放天性”如果只是任由发展,那么绝大部分孩子释放的是不足而不是优点。
既然是有约束的修正,教育的过程必然不可能永远和风细雨,惩戒、训斥是必要的手段。
但需要注重方法。
丁某乐是广州中大附属雅宝学校一名高二女生,生母2015年因病去世,但后来的家庭也比较和睦。
她性格开朗外向,也懂得孝敬长辈,中考时考了620多分进入雅宝学校,在文科重点班也是排在前15名。
而这样一个乖巧懂事,成绩优异的孩子,如今却躺在重症监护室,仅剩心跳,呼吸和血压都要依靠设备和药物来维持。
据了解,丁某乐在学校坠楼前,曾遭遇班主任龚某亮的语言暴力。
老师疑因丁某乐与男生有亲昵行为,遂骂丁某乐“你这个败类,你不配待在高二(四)班,有多远你滚多远。”“我跟你爸妈打电话,你爸妈都不想要你……”
一份调查表明,小学生中有16%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语言暴力;
另一份调查则表明,41%的小学生、65%的初中生、54%的 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会伤害自己和同学的人格尊严;
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39%的 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给其造成了心理伤害。
甚至作为新疆美女,古力娜扎也在曾经的一次采访中,娜扎也提到了自己小时候遭受过来自老师的语言暴力。
因为是少数民族,娜扎的汉语一直比较差,父母为了提高女儿的汉语水平,就花高价将其送进了一所不错的汉语学校里。
进入学校之后,娜扎表示很有挫败感,因为自己什么都听不懂,连老师都觉得她是异类。
在与家长交谈中,老师直接对娜扎的母亲说:你的女儿上去挺聪明伶俐的,怎么跟个弱智一样。
听完这样的话,浪妈都觉得难过。
03
有人说:“小孩子不学好,不听话,说他几句怎么就成语言暴力了?”你要知道说的那几句可不是一般的话。
每50个人中就有1个人因语言暴力导致心理疾病,轻者患有社交障碍,重者有杀人和自杀行为
“傻猪”、“别给脸不要脸”、“换作我楼上跳下去算了”。
类似这样的“打击式教育”论调,在绝大部分家长的观念里,是正常的,是无可指摘的。
他们压根意识不到,语言,也能成为一种暴力,尤其是来自亲人的责骂和侮辱,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赤裸裸的伤害。
亲爱的爸爸妈妈:
用“亲爱的”与你们的称呼所搭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这是青岛一位13岁小女生小雯生前遗书的第一句话。
寥寥数语囊括了多少无奈和痛苦。可以想象,面对父母的语言伤害,小雯是有多么绝望。
04
教育对孩子的塑造,目标永远不是完美,而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在电影《垫底辣妹》里,面对成绩差、自卑又想自暴自弃的女儿,妈妈的支持让人感动:
我希望孩子们可以茁壮成长,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与全世界为敌,我也要站在她这一边。
在妈妈和老师的鼓励下,女儿完美逆袭。
同时老师的支持,也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多种可能。
从小被爱,就是一辈子的铠甲。
大人的态度里,真的藏着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