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 小学

科学家的科普课:小学生玩转“科·学嘉年华”

当一位科学家给一群小学生上课,会收获惊叫和掌声;当一群科学家给一群小学生上课,一场主题为“拥抱科学”的“科·学嘉年华”活动于9月22日下午在位于松江的上海赫贤学校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六位科学家为数百名孩子,送上了干货满满的科普“大礼包”,内容涵盖核能与环境、脑机接口、生物医药、材料化学以及天文学等多个领域。据悉,本次活动也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社区书院”科普系列的“2023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得到了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的大力支持。

“社区书院:科·学嘉年华”活动现场

上海赫贤学校学生表演科普短剧

“社区书院:科·学嘉年华”活动由原创科普短剧表演和实验实践课程两部分构成。舞台上,小演员们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肢体动作,展现了核污染对于有机生物和环境的影响。“人类啊,你们可知,没有大自然你们将不复存在”、“你们了解吗?我们需要大海,大海不需要我们”……孩子们的表演略带稚嫩,但他们的发声振聋发聩。通过短剧表演,孩子们表达了对守护海洋和自然的坚定信念。

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材料研究部副主任陆燕玲教授作科普分享

伴随着孩子们热情洋溢的表演,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所材料研究部副主任陆燕玲教授作出点评,并围绕《核能与环境》主题作了分享。她表示,核能本质上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能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无需谈“核”色变;但在运用新科技、新技术的过程中必须时刻衡量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实际行动为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杨志根为学生科普天文学知识

与舞台剧同时进行的还有丰富的实验实践课程。“你相信外星人存在吗?”从科幻到科学,从电影到现实,外星人和外星文明一直都是流量担当,那么外星人到底在哪?人类何时才能与“它”相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杨志根为孩子们带来名为《外星人你在哪》的主题分享,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层出不穷的UFO现象、生物进化的历史、人类与外星人沟通的可能性等前沿科普知识,为孩子们揭开了外星人的神秘面纱,激发了孩子们对天文学的兴趣。

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教授与学生作现场互动

“昆虫的老朋友”——上海昆虫博物馆馆长殷海生教授用生动的语言为孩子们科普了昆虫界隐身大师——竹节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带领孩子们现场制作轻粘土模型,展示竹节虫的生命周期。他表示,昆虫是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一环,希望孩子们日后能够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心感受,认真观察,从昆虫的习性中找出可以为人所用的科学特性。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温云卿作科普分享

“脑脑”交互是大势所趋吗?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温云卿现场与孩子们探讨了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教育、娱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并科普了脑机接口的最新技术。他表示,脑机接口是一个涉及到非常多领域的交叉学科,要把计算机、微电子、神经科学、认知学科等全部都整合起来。由此他鼓励孩子们接触更宽泛的学科领域,学会运用多元视角、跨学科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质谱组组长王昊阳作现场实验

有“硼”自远方来,能有效利用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质谱组组长王昊阳为孩子们科普了“硼”这一化学元素从发现到应用的过程,并通过现场实验直观展示了硼元素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普及性和重要程度。他表示,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需要更多的“追光者”加入,希望通过科普活动激发青少年群体参与科学创新的兴趣,为培养下一代创新人才埋下火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副研究员蓝佳明为学生科普生物医药知识

科学技术的初心是造福人类。科技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命运,重构着社会生活。在当今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疫苗就是人类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中国科学院上海免疫与感染研究所副研究员蓝佳明在活动现场,通过互动讲解,以最直观的形式向孩子们展示了正常情况下疾病的传播速率和打完疫苗后其对疾病的阻断效果,旨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学术与科普处处长章文峻

多元的视角,丰富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收获快乐并沉下来心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活动主办方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学术与科普处处长章文峻表示:“艺术与科学两者的融合对于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与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当新一代的科学家跨越科学与艺术之间的鸿沟,将科学与艺术创新融合的时候也许能够埋下更多‘科蒙’的种子,进而促进科技发展,这也是举办此次活动的初衷。”

“社区书院:科·学嘉年华”活动合影留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