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中国化学学会在长假后第一天对“第36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初赛)一等奖学生名单”进行公示,16省共计1223名考生获得省一奖项,引起家长和学子的广泛关注。
9月30日,教育部公示了44项面向全国的中小学竞赛名单,共计44项,但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五大联赛”,即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在这五大联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的可直通“强基计划”,获得省一等奖等奖项的考生也能在顶尖高校的招生中获得先机。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大联赛”的含金量越来越大,而在五大联赛的排序中,依次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化,数学尖子最受青睐,物理天才也成为香饽饽,化学作为三大自然学科之一,也受到更多的省份和中学的关注。
从这次公布的16个省一等奖的人数来看,也凸显出各地基础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排在第一的浙江省,共有146人,比去年的125年猛增21人,竞赛强省的名号绝非虚名,要知道,上一年度五大学科进入国家集训队的259人中,浙江一个省份就有53人,占比达20%。
排在第二位的山东省共有120人获得一等奖,而去年是114人;第三的河北省也从去年的103人增加到了114人;教育大省“苏大强”也从去年的93人升至103人,上述四省获得省一的都超过了100人,组成了化学竞赛的“第一梯队”。
排在“第二梯队”省份的有安徽、湖南、北京、福建,分别是98人、95人、91人和83人,上述4个省份的特点是,与去年相比,获奖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去年只有81人获奖,今年则增加到91人,还有一位来自民办中学同学获得一等奖。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上海以往对化学竞赛并太重视,今年获得一等奖的人数从54人飙升至68人,增加了14人,增幅达26%,是所有省份中增幅最大的;河南则从去年的59人增至67人,增幅也达到两位数。
略显遗憾的是,竞赛大省湖北省获得一等奖的人数从去年的91人下降到74人,山西省去年共有65人获得一等奖,则今年下降到30人,降幅超过一半;广西也从去年的61人下降到33人,云南则从去年的11人降至5人。
当然,一次竞赛数据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随着“强基计划”进入第三年,以及各方对基础学科的重视,学科竞赛的综合实力出现越来越明显的分化,一是竞赛强省进一步拉开与“第三梯队”及以下省份的差距;二是浙江、江苏、安徽、上海等长三角省份和北京等一线城市,愈发重视学科竞赛。
还有一大变化是,竞赛高手越来越向名校集中,以上海为例,获得一等奖的68人中,来自11所中学,其中上海中学15人、华师大二附中13人、交大附中11人,复旦附中和上外附中各7人,曹杨二中、七宝中学各5人,其他5名获奖者来自建平中学等4所中学,而去年的54名获奖者来自全市的14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