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浙江>

浙江财经大学正式启动经济学省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工作

潮新闻客户端通讯员赵蕾马烨

“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的建设方案要体现创新性、交叉性、独到性,做到系统重塑、结构再造、一基地一策。”浙江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李金昌表示。

近日,浙江财经大学举行经济学省级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揭牌仪式暨基地建设研讨会。该基地是浙江省首批、浙财大首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旨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扎实的数理基础、深厚的经济学理论素养,掌握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备优秀学术潜质与独立科研能力的经济学拔尖人才。

其实,为了探索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浙财大已经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实践之路。

据悉,自2014年9月起,学校就致力于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设立“现代经济学实验班”(2021年升级为“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持续探索地方性财经院校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为国家培养经济学高端人才贡献力量。

“地方性财经院校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普遍存在培养目标‘同质化’、培养过程‘格式化’、培养效果‘平庸化’等突出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改革创新。”浙财大经济学院院长王正新表示。为此,学校开展了长达九年的探索与实践,最终构建了“定位+层次+特色”三元耦合、“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创新+科学+批判”三性合一的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同,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要至少修习3门学术拔尖类或跨学科复合类课程,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进阶性本硕博贯通课程。

“学术拔尖类课程强化了我们的经济思维,激发了我们的研究兴趣,对于我们考研升学和今后的学术发展大有助益;而跨学科复合类课程则很好地起到了‘1+1>2’的作用,在无形之中拓宽了我们的升学空间和就业面,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竞争力。”2021级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学生陈佳敏表示,这份特别的培养方案让她收获良多。

另外,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的“拔尖”还体现在其对于数学基础、外语能力和经济思维的重视。相比普通经济学专业,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的学生在数学方面必须修读《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高阶课程,培养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在外语方面则需要从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入手,除了《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读写》等基础外语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实用英语写作》等进阶课程,并修读部分双语专业课程,耳濡目染锻炼自身的外语能力;在经济方面则必须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双语)》《中级宏观经济学(双语)》等进阶课程,强化自身的经济思维。

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实行“全程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科研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任教师担任综合导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并引导其学术发展方向。此外,还采用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模式,并狠抓课堂教学环节,打造“创新导向”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例如,《中级计量经济学(双语)》采用“团队项目研究型”教学模式,每位学生至少需要对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论文进行深度研读并汇报,定期开展研讨会,对团队课程论文的选题与进展进行汇报;《发展经济学》采用“主题辩论”与“读书会”的教学模式,老师不仅会在课堂上给出相关辩题,让同学们组队开展辩论,还会定期开展线下读书会,与同学们就同一本书籍谈论自己的读书心得并一起交流……除此之外,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还设有《批判思维与写作(英语)》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也可以得到批创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