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已经有至少139所“双一流”高校对外公布了2022年经费预算,其中20所2022年度部门预算超过100亿元;6所2022年度经费预算超过150亿元,这6所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中山大学。具体数据如下表。
清华大学以362.11亿元的年度预算总收入遥遥领先,排第一;浙江大学的预算总收入比清华大学少了100多亿元,但比北京大学多了40多亿元;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年度预算总收入略高于200亿元;中山大学的年度预算总收入是193.05亿元;复旦大学的年度预算总收入比中山大学少二十多亿元。
清华大学真是“钱多多”;中山大学的资金量超过了复旦大学,的确很强。
这六所大学中有3所是华东五校成员。也就是说,华东五校成员中,有两所高校2022年预算总收入没有达到150亿元,他们分别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2年预算总收入133.85亿元)和南京大学(2022年预算总收入93.47亿元)。
南京大学年度预算总收入不到100亿元,是比较低的,毕竟有20所“双一流”高校2022年预算总收入超过100亿元,作为排名国内前七的大学,预算总收入却排在二十名外开,资金确实算不上宽裕。
比较奇怪的是,与南京大学同在一个城市的985高校东南大学?,2022年预算总收入为119.03亿元,远远高于南京大学。大家都知道,无论是录取线,还是综合实力排名,东南大学都弱于南京大学,但该校却比南京大学更“有钱”,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仔细分析所有139所“双一流”高校的2022年经费预算,会发现大家虽然都是“双一流”,但部分高校之间的经费预算却相差十倍,甚至几十倍。清华大学2022年预算总收入是三百六十多亿元,中国药科大学2022年预算总收入只有二十多亿元,太原理工大学2022年预算总收入仅为十几亿元。一些艺术类院校,2022年预算总收入仅为几亿元。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知名大学吸纳了大量资金,说明它们得到了重点建设。“集中力量,打造头部”仍是当下 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
头部效应能迅速形成一流的人才圈和创新高地,带动科教发展。不可否认,攻关核心技术仍要靠这些头部院校,它们把一批优秀的教师、科研人员聚在一起,同时招录了大量智商高、年轻有活力的学生,大家在良好互动的基础上进行各种科学研究和创新,成果丰硕。
比如清华大学完成的“脑起搏器关键技术、系统与临床应用”项目,自主突破核心技术,打破了某国的独家垄断,开创了我国有源植入医疗器械超越进口的先河;上海交通大学近二十年获得国家科技奖近百项,学校谭家华教授团队牵头研制的“海上大型绞吸疏浚装备”获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知名大学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科技领域,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知名大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知名学府;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知名学府。我们看到,拥有名校的城市,几乎都是大城市、中心城市,社会发展水平高,经济活力强。与此同时,一些新兴城市,为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实现突破式进步,也必须要引进知名大学。
现在发展城市,不能再搞粗放式的了,而是要进行精细式管理,提升质量,这就需要人才,需要创新。一个经济实力强的城市,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才和科技底蕴支撑,可能就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崩塌”。
最典型的就是深圳。据不完全统计,深圳近些年已经与数十所境外知名高校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展开合作,共建校区、分校或研究院所。
当然,集中力量打造头部高校,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第一,政策干预性强,对其他高校不公平。一些发展慢、学科建设水平低的高校,会抱怨自己没有得到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第二,优质资源过度集中,部分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优质的 资源集中在头部高校,这些高校所在地区的学生,更容易享受好的 ,其他地区考生享受优质 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头部高校的虹吸效应很强,有些大学花了很大精力,培育出了几个名师,马上就被头部高校“挖”走,这进一步加剧了 的不平等。
话说回来,任何事都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我们就可以去执行。
今日话题:你认为高校之间经费差距这么大,合理吗?欢迎大家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