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小学

高质量家访,访出苏州家庭教育“新生态”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要求,苏州教育系统以新学期家访工作为抓手,在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上下功夫,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凝聚家校社携手同行、同心育人的强大合力,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用高质量家访,访出苏州家庭教育“新生态”。

一起来看看!

坚持育人为本

以家访激发教师德育新活力

以家访作为检验教师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试金石,聚焦“作业、法治、安全、亲子关系”等内容,做好家访的策划、组织、实施工作,坚持平等对待每一个家庭、每一名学生。家访,让教师的育人活力焕然一新,支撑起学生身心健康的保护伞,书写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新篇章,成为苏州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老师走进学生家庭,就像是照进这个家庭的一束光,在照见孩子满眼星光的同时,也照亮了自身。”苏州市沧浪中学校学生管理中心孙昊老师说,家访时家长的真诚与热情,让她感受到满满的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

新学期伊始,苏州市沧浪中学校开启了由校领导带头、班主任组织、党员教师和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全员家访模式。家访前他们通过“圆桌会议”对学生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形成家访清单。校长张胥奎认为,家访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课,是提升老百姓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的有效手段。

老师常常要在放学后、周末、寒暑假家访,回来还要详细记录学生的情况、自己的心得,这不是给老师增压加负吗?

“不是!”张家港市塘市小学的新教师费可心肯定地回答。“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幸福快乐的环境中成长”,这是费可心老师在第一次家访后最真挚的感触。作为新教师,也是第一次当班主任,费可心老师说,对于家访一开始她的内心充满了紧张和担忧,刚上班的她起初找不到归属感,但在和学生的反复沟通当中,体会到了一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费可心老师曾以为班级里的小冯同学不爱完成作业是由于懒惰,但通过那次家访她了解到小冯同学比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关爱。在家中,小冯同学不仅是女儿,还是姐姐,她要照顾弟弟的起居,六年级的她已经能够熟练的做各种家务。费可心老师会经常和小冯同学谈心谈话,也会不厌其烦的跟她讲解题目,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小冯同学好像变了,她下课时愿意主动来找费可心老师闲聊几句,不完成作业的行列里也很少见到她的身影。

“我一定会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大家庭中成长”,苏州市教科院附属实验学校新任班主任周玲丽老师做到了。新学期开学,周玲丽老师被通知去带一个新学生进班级,她的心中很是忐忑:为什么开学的时候没来?发生了什么事?

一周后,小冯同学给了周玲丽老师一个大大的“惊喜”——什么作业都没做。问他原因,也不回答。于是,周玲丽老师决定通过家访进一步了解他。据了解,复杂的家庭情况,小学阶段学习习惯较差等诸多原因导致这个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随后,周玲丽老师明确了在学校要遵守的相关纪律,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学科的学习计划……一段时间后,这个学生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家访升华了教育的意义,唤醒了我作为教师的育人激情,让我找到了教师工作背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这位班主任的深情厚意,也如一股股温泉在这个孩子的心间流淌和润泽。

教育从不是一个人的单向付出

而是两颗心的相互奔赴

每一个学生用奋斗书写人生

教师就用微薄之力

为这些孩子前行的道路提供一丝光亮

坚持灵活创新

以家访凝聚协同育人新合力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充分调动家长的热情,引导家长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划好协同育人“经纬线”,以单亲、贫困家庭为重点,对行为有偏差、家庭关爱有缺失、心理不健全等特殊类型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帮扶。加强与市文明办、团市委、妇联等的协同协作,多渠道借力借智,推动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老师,你为什么要去家访?我又没犯错。我爸爸妈妈一听说你要来家访,和我奶奶吵架了,他们都怪我奶奶没带好我,让我养成了啃手指的坏习惯。”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的班主任刘志威老师没想到自己的家访竟然吃了“闭门羹”。

但是刘志威老师没有气馁,他认为自己更应该好好准备这次家访,让家长体验到家校合作带来的积极效应。

刘志威老师向小诚同学的父母解释:“今天做个家访,并不是来找茬的哦,我希望我们能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刘志威老师向家长反馈了小诚同学在学习生活中的优秀表现,逐渐打破了和家长之前的冰点。

刘志威老师给家长提出了几条建议,要求家长坚持,并将小诚同学的这一习惯纳入到对他个人的量化考核中,让他主动接受同学的监督。一个月后,小诚同学啃手指的习惯,有了明显的改变。

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让孩子紧张攥紧的小手变成了大手拉小手,也更让我们相信:家庭,是陪伴孩子一生的学校。

家访,在面对面的观察、沟通中增进了家长对教育的全面了解,以前小诚同学的父母对老师的工作不太理解甚至存在少许误解,由于缺乏沟通导致信息不畅,只有发发牢骚或者抱怨一番,那次家访后,小诚的父母很多心结得以解开,逢人就夸老师、学校对自己的帮助。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这样每年就能拥有三个月假期。”这是小媛同学在习作《我的理想》中想做老师的第一个理由。

昆山培本实验小学的朱晓晟老师每逢节假日便布置一些亲子陪伴活动,当这周的任务刚刚布置下去时,小媛同学的妈妈就让他成为了同城论坛的热点——“陪伴?陪伴!到底谁才是老师?”光是从这三个标点就能感受到小媛同学的妈妈几近“暴走”。趁着周末,联系小媛同学的妈妈后,朱晓晟老师便拿着习作,匆匆赶往小媛同学的家里。

“小媛平时很懂事,长大了还想做老师呢!”谈到小媛同学的理想时,她的妈妈语气明显缓和了许多,也解释自己工作忙碌,所以无暇陪伴自己的孩子。

朱晓晟老师向她表扬了小媛同学在校的一些表现:经常帮老师收发作业,劳动时排课桌很有方法……朱晓晟老师临走时,特意留下了小媛同学写的那篇习作,习作的末尾写下了小媛同学想成为老师的第二个理由——“如果我有三个月假期,就能多陪陪我的孩子”。

“朱老师,我这下真正理解您了,陪伴才是最好的老师!”家访后,小媛同学的妈妈发来了这条短信。

确保家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推动完善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苏州,一直在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