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江苏 > 院校

江苏省第九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27日举办, 专家学子齐聚云端共展中国新闻传播研究未来

11月27日,由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江苏省第九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在云端举行。本届论坛以“数字时代中国新闻传播研究的挑战与创新”为主题,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术语,探讨新现象,提出新命题,发展新理论。

开幕式上,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莫少群教授回顾了南京师范大学的百廿历史与新传学院的发展历程,并指出此次论坛的重要意义与新闻研究者的时代使命。莫少群表示,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已经成为江苏省传媒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品牌,为全国范围内优秀传媒研究生搭建了一个触碰前沿、多元探讨、深度互动的学科交流平台。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同学们能深入交流、碰撞思想,为推进新闻传播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晓锋教授介绍,本届论坛共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各高校的108位研究生参与研讨。此外,本届论坛还特别开设国际专场,邀请来自韩国、越南、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国际学生同场交流,为论坛研讨打开国际新视野、注入新活力。

在演讲环节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昌凤,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鸿军,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春阳,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吴世文五位专家担任嘉宾,分别围绕数智化传播、新闻舆论工作、知识生产、主流媒体建设和互联网研究的记忆路径等前沿问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陈昌凤教授将日常生活中的交往行为放置在媒介空间之中进行考察与解读,他指出,Web3.0和元宇宙时代的到来,也在重塑着传播理念和结构,深刻变革了人、媒介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周勇教授通过对舆论观历史的梳理,提出了做好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可行路径。朱鸿军教授认为在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研究的科学性、创新性以及找寻兴趣点。朱春阳教授将目光回归到数字时代新闻业的发展,指出面对数字时代挑战,最大意义在于构建最大公约数的事实共识基础,对技术造成的社会裂痕进行修复。吴世文教授指出对于互联网的研究,要从史观、史料、方法、解释四方面入手,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互联网研究者要继续把关注点放在基层,注重身边的人情冷暖。

“各路名师大咖从多个角度对当今数字化时代下新闻传播研究的解读与洞见令我收获颇深。”来自复旦大学的杨浩晨表示,周勇教授所强调的新闻传播的‘实践转向’启示着身为研究者的自己要强化对实践中经验材料的洞察力,始终保持学术研究的现实观照。

除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研究生,论坛也为跨学科研究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冯雪莹表示自己将谨记几位老师的教诲,不断扎实理论根基,不忘关注现实问题,积极拓宽学术视野,深化研究的学术性、现实性和创新性。

在论坛最后,学子们也表达了对未来学术生涯的美好期盼。南京师范大学的于淑娟告诉记者,希望能在各位大咖的指导下,发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为自己未来的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今年已经是第九届,一届届传承下去的是薪火相传的精神,五湖四海的学子相遇于云端,共享学术魅力与南师热情,希望未来能和研究生伙伴们在美丽的随园相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海洋说。

据悉,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术品牌项目,至今已举办九届。本届论坛共征集到论文二百余篇,最终有92篇、108位同学入选,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高校研究生,以及来自委内瑞拉、韩国、越南、斯里兰卡、埃及的国际生相聚云端,共话学术。站在新时代关口,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将持续聚焦学术前沿,发时代先声,汇聚学界智慧,激发科研创新潜力,推动学科研究发展,为促进学术研讨、深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学科发展持续提供优质平台。

通讯员李瑶瑶陈海凡熊澳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兰倩怡

校对李海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