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江苏> 小学

教育现代化如何“优质均衡”? 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局长仲伟: 集团化办学, 让优质教育资源在校际间流动

扬子晚报网11月15日讯(记者 万凌云 文/摄)江苏教育现代化30周年新闻发布会镇江专场,11月14日在镇江举行。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优质均衡的教育给予老百姓的获得感上来。近年来,镇江教育着力推进集团化办学,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抓手。其间,镇江市京口区先行先试,集团化办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局长仲伟

当天,京口区教育局局长仲伟到场,面对记者提问,仲伟就京口教育“好的做法”给出解答。

仲伟说,京口区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为目标,以集团化办学为路径,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校际合作,打造全域优质的城区教育,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发布现场

首先,京口凝心聚力共绘优质教育“同心圆”。仲伟介绍,早在2011年,京口区成立小学6个教育共同体,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考核共进的格局。2013年,实施“名校办分校”的办学模式,发挥中山路小学等品牌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分校共同发展。2019年,组建中山路小学、镇江市实验小学和红旗小学三大教育集团,在小学阶段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以“一体发展型”“共研共训型”“牵手协作型”等管理模式,把集团内的每一所学校培育成良性教育要素的孵化器。

初中阶段,京口中学和第十中学分别加入“市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和“江南学校教育集团”,尝试跨区域合作办学,形成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

会场

其次,项目辐射京口共下优质教育“一盘棋”。仲伟介绍,成立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人才培养、学校内涵发展、集团个性特色的“3+X”项目组,项目化推进重点工作。

其中,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组实施“课程品质提升、课堂教学优化、质量绿色评价、信息技术融合”四大行动,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核心组。在省、市各级学业水平监测中,京口综合评价排名均居前列。

教师人才培养项目组构建“种子工程、培塑工程、卓越工程”三级建设体系,以“名师工作室”“教师成长学院”“青年教师成长营”等为载体,实现人才分层培养、教师自我成长的深度融合。目前,全系统建有名师工作室18个,区级以上拔尖人才407人,校际间拔尖人才比例更趋均衡,年轻教师占比明显提升。

内涵发展项目组以“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行动”“中小学生品格提升行动”“特色文化建设行动”和“学科示范引领行动”为龙头,建立起“学校培塑、集团共助、区域提升、市级厚植、省级推动”的成长通道,省、市内涵项目覆盖率达94%。

个性特色项目组以“一校一品、一校多特”为价值追求,在中山路小学教育集团“爱而优雅”、镇江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五彩石上,爱会发光”和红旗小学教育集团“和合文化”理念的指引下,江科大附小的“阳光创客”、江滨实小的“生命教育”、桃花坞小学的“墨趣文化”等逐渐成为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区域内初步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办学新样态。

再者,评价支撑京口共唱优质教育“协奏曲”。仲伟说,他们制定《京口区义务教育集团化工作考核方案》,围绕管理机制运行、队伍素质提升、资源优化整合、教育质量提高、课程特色创新、依法规范办学六方面,重点考核优质资源增量与校际均衡发展等情况,将各成员校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满意度提升作为检验集团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

“集团化办学,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校际间流动,让京口老百姓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得到有力回应”,仲伟最后说,“一条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之路正在我们脚下慢慢铺展。”

链接: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指向儿童适性发展的课后服务范式探索

镇江市中山路小学创建于1950 年,学校秉承“仁爱的情怀,规范的行动,创意的生活”办学理念,践行“敬仁行章”校训,以建设现代化、高品质、有品位的“教韵流芳的江南名校”为愿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全国示范家长学校、江苏省模范学校、江苏省双减创建示范校等多项荣誉。

基于“双减”背景下学校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审视,学校着力进行课后延时服务课程的探索,实现了“双减”时代校园可持续发展生态的新构建。

打开学校,建没有场域边界的成长营。学校努力拓展学习边界,学习场景不止于教室,教育资源不止于书本。学校整合学校周边场馆资源,打开校内学习与校外场馆学习的衔接通道。和博物馆、规划馆牵手,研发了家乡课程;和南京光机所、江苏大学、镇江高专合作开发了“仁章小创客”STEAM课程;和军营牵手开发了国防课程等等。把学校打开,校园、家园、社区都是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课堂与场域按需延展,在大时空内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订制学习,学校课程的整合与跨越。按照儿童需求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全面升级。本着课程设置多样化、课程内容差异化、课程结构合理化的原则,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重点进行了课后服务课程群的建设研究。建构了常规课程、特色课程、兴趣课程三大课后服务课程群,进一步深化校本课程的建设,构建了涵盖学科实践、科学探索、科技制作、人文艺术、动感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创意生活8大类别,共114个不同的主题课程,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学校对课程进行交织式安排——“素养提升”课程、“养成教育”课程、兴趣特色课程穿插交替。常规与特色内容交织,一生一课表,以“减”促“增”,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落到实处。

自觉发展,动态开放的课程评价新样态。学校始终秉持在探索中学习、在评价中成长的方式,以激励的方式描摹儿童成长,让每一个儿童的闪光点被“看见”,让每一个儿童被激励成为可能。课后服务课程的评价内容从作业效率、项目化学习、主题研究、阅读银行、运动睡眠、劳动技能等多角度进行。“五花八门”的评价方式更是深受学生喜欢:体验班级岗位、获得免作业卡、与老师合影、第一个排队打饭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课后服务是动态发展的,让课后服务不断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性发展的肥沃土壤,“中山少年成长营”将继续调整与优化,站稳儿童立场,不断深度开发、创生或延伸课程内容,“让中山少年成长营”与中山少年共成长!吴永平 万凌云

校对 王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