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山东的这所医学院, 堪称大学中的一股清流, 主校区搬走坚持不改名

大学的品牌是和校名息息相关的,有些学校通过更名,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带来无限的机遇,比如南京财经大学。但是更名并不意味着都是利好,有时候更名甚至会导致元气大伤,比如东华大学,硬是把一所全国闻名的院校(中国纺织大学)变成一所闻所未闻的“野鸡大学”。

也有的大学堪称学术界的一股清流,即使把主校区都迁到了外地,依旧保持校名不变,因为它舍不得学校的品牌知名度,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滨州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的前身是1946年创建的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

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从后方迁回青岛,在接收的原东亚医学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47年,山大医学院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经历了10年的发展期后,1956年,经国家卫生部、高等教育部批准同意,医学院脱离山东大学开始独立办学,成立青岛医学院,校址选在已撤销的原青岛工学院校舍内。

青岛医学院是全国创建最早的36所高等院校之一,在全国教育界、科技卫生界以及社会各界确立了较高的地位。

到了7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无论是大喇叭广播,还是遍布城乡的标语口号,到处都能看见。在此大环境下,山东省革命委员会的领导小组也转发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青岛医学院也积极响应“下三线”,迁往北镇,下放惠民地区办学。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青岛医学院搬迁的地址最初是选在临沂莒南,可是学校派人去考察,发现那里的条件设施过于简陋,不具备建立一所大学的硬件条件。更何况人口稀少,即使把大学办下来,来学校读书的人也不多,交通极其不便。所以,后来又将学校的搬迁地址选在了北镇。

1970年年底,学校的在编人员382人中有252人完成了搬迁工作,其余人员(除34人留守)也在后面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到达北镇,先后运来各类教学设备、生活物资、书本书籍50余车次。

可好景不长,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虽然完成了搬迁,但相比较于在青岛时的办学条件,北镇的简陋让一部分学生难以适应,1973年的10月底矛盾爆发了。七三级250名工农兵学员中的236名趁着夜色搬回青岛,同时运走部分教学、办公设备,导致学校的办学更是雪上加霜。

1974年,万般无奈之下,山东省革委会研究决定,将青岛医学院分出三分之一的师资和设备办北镇分院。1976年,又陆续地将青岛医学院本部由北镇迁回青岛市,属于北镇分院编制人员一切关系一律转到北镇。至此,三分之一的青医人将自己的户口转到北镇,永远扎根留在了滨州。

1983年3月,经省政府批复,北镇医学院改名为滨州医学院,沿用至今。

现在的滨州医学院,是一所省市共建高校,学院现拥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儿科学等3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特色专业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学校拥有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康复医学院、老年医学院等16个院。拥有直属附属三甲医院5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8所。

在2022软科大学排名中,滨州医学院排在第333名,在医学类院校中排第49名,相比较于2020、2021年,名次变化不大。

如今的滨医形成了烟台、滨州两地办学的格局,主校区座落在山海之城的烟台市莱山区,毗邻逛荡河,距离大海也不是很远,校区旁边就是烟台体育公园,周围有烟大南校区和文经学院。当看到曾经熟悉的鲁M变成了鲁Y,主校区设在烟台,滨州变成了实习基地,令人不胜唏嘘。

至于当年为何要将主校区搬到烟台,有消息称是当地政府对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失公平。政府重点扶持的是扩建的滨州师专(滨州学院),滨州师专的面积不大的老校区被划给了滨州医学院,成为了滨医客走烟台的导火索。另一边的烟台市此时又抛来橄榄枝,并承诺将烟大以南的滩涂作为校址划拨给滨州医学院。这样一来,学校主校区的搬迁烟台,就顺理成章。现在滨医搬到烟台后明显要比在滨州发展得要好,录取分数线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湖北省,2021年的录取分数位次已经达到54375。

总结:

往事已成历史,随思往至,在滨州与青岛这两座城市的文化脉络中,青医精神在滨州医学院上传承了下来,延续至今。令人欣慰的是,即使滨州医学院将主校区从滨州迁到烟台,还是保持校名不改,在现在这种焦躁的高教环境下,无疑是一股清流。

在他看来,这个校名,是一段历史,是一个传承,而不是“迂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