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博士生生活压力大呼吁提高待遇, 山东省教育厅作出回应

如何提高青年学者待遇,近来成为国内高教界热门话题。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3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向山东省领导留言称“望省内切实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待遇”。该网友认为,山东省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人才是主要驱动力,而博士是未来高精尖产业的主要人群。而随着近几年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山东省人才进一步流失,高学历人才进一步奔向特大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

网友在留言中提出:驻鲁高校理工科博士点的数量较经济较强省份严重不足,且吸引力不强。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属于脱产学习,生活压力较大,有些学校,如青岛大学,只发国家给的每年12000元的助学金,且学业奖学金占比由70%调整到60%(其他学校无论省内省外都是100%发放,并仅有金额差异),新生入学奖学金改为只有硕博连读才可获得(硕博连读占比大概在5%),试想一下在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甚至很多博士研究生都三十岁了,每个月只有1500元的补助,生活压力该有多大,且省内没有针对博士生的科研基金项目可供申请。这相比南方高校的待遇差距巨大,说实话让我再选一次,不会留在省内攻读博士学位,且身边怀揣同样想法的人数不胜数,大部分觉得江苏要更好一些。

对此,上述网友在留言中提出:强烈建议省里可以统一地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如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在校生的科研基金,请领导关注一下青岛大学的博士生宿舍条件。

对于上述网友留言反映的问题,山东省教育厅在调查了解后在7月29日回复: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大幅增加研究生奖助经费投入,高等学校统筹利用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捐助等方式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建立健全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奖助政策体系。

山东省教育厅回应:国家对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科学研究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的研究生设立了研究生国家奖学金项目,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30000元。为进一步支持博士生培养工作,调动青年高端人才积极性,自2017年春季学期起,我省将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博士生(有固定工资收入的除外)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每生每年15000元。同时,高等学校设立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奖励支持研究生更好地完成学业,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的覆盖面、等级和奖励标准,高校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各高等学校还设置了研究生“三助”岗位,并提供“三助”津贴。

山东省教育厅最后表示:我省将持续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博士生宿舍条件。学校将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积极改善宿舍环境,努力增强师生对优美、舒适校园生活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呼吁提高博士生待遇问题,近来已多次成为舆论关注的话题。《中国新闻周刊》去年11月曾刊文认为,斗室之间,皓首穷经,科研是门清苦的事业。要让博士生能够安心科研,光靠情怀不行。当前我国博士生的基本补贴,执行的是2017年的标准,大致每月补贴1000元出头,中央高校博士生每生每年1.5万元,地方高校不低于1.3万元。即使是“双一流”博士生,每月补助也只有1500元。而北京市公布的2021年最低工资标准为不低于2320元。不够花、很焦虑、月光族,是当下很多博士生的现状。

早在2007年,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中科院院士杨玉良就提出,当前我国博士生的生活过得不体面,建议提高博士生的生活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英剑指出,从现实角度看,博士生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不占优势,没有正式工作,在高校从事研究的经费要么很低,要么很不稳定,个人又无其他收入来源,未来工作前景不明朗。因此,无论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学术的未来考量,都应该关心他们,并为他们的研究与生活提供支持与保障。

《中国新闻周刊》上述文章认为,提高博士生待遇,仅靠国家助学金远远不够。国家奖学金的额度远高于助学金,达到每生每年3万元。不过,国家奖学金每年仅能覆盖1万名博士生,当前我国在学博士生规模接近50万人。《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我国博士生招生11.60万人,在学博士生46.65万人,毕业博士生6.62万人,博士培养规模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此前刊文提出,精准提高博士生待遇,是指在向博士生发放助学金基础上,通过健全导师资助制,以及博士助教制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把提高待遇与培养相结合。教育部在2004年就提出,要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实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要求导师要拿出课题经费的一部分支付给研究生,用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这也是发达国家资助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的基本制度。

从不同高校的情况看,还有学校通过奖励发表高水平论文,来提高博士生待遇,这也是精准提高博士生待遇的一方面措施。但需要处理好激发学生科研热情,与破除唯论文论的关系。总之,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就需要给博士生创造能潜心开展学术研究、攻读博士学位的环境。提高博士生待遇的过程,也是建立健全博士生培养机制的过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