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山村出生的他,瞒着所有人在工地悄悄地摘下了安全帽...这个五十多岁的大汉,隐瞒的秘密在后期被迅速地登上了头版头条。
怪异的他总是把捡到的许多废品拿到回收站,但却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换取其他更为破旧的东西。
这个“举止”神秘的男子名叫郇政华,1967年3月他在山东莱芜的一个偏僻山村里出生了。
本是家里的幸运儿,因为他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但由于这里实在过于贫穷,当他有了其他的弟弟妹妹后,从此他小小的肩膀上就挑起了厚厚的重担。
除了日常的照顾弟弟妹妹和生火做饭外,他还在本就为数不多的空余里偷偷地挤出一点时间坚持自己所热爱的事情——读书。
在封闭的大山中,他也一样,是个地道的挑柴喂猪的农村孩子,但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有着名列前茅的成绩。
在读书这件事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老师们也对他满怀着期望。
当他终于挺过了初中,等到了中考成绩时,他的的确确没有辜负老师,也包括没有辜负自己。
那一年,他拿到了通往 学校的入场券。
1980年, 的普及率特别低下,但难度却特别的高。
对农村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在参加中考的人数中大约只有百分之十的人才能考进 。而且那时候能录取 ,已经堪称现在的被录取一本大学了。
为什么农村孩子读书普遍困难?原因最基本的就占了两点。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是没有条件和精力的。
其次,当时的郇政华身处大山中,书本上的实践知识他是很难以理解的,读书只能靠“硬生生的”扛。
“上天总会眷顾不断努力的人。”
但苦命的孩子总是会经历无数波折才得以重生,不幸的话,便会被现实压垮,再也改变不了命运。
这时已经年满20岁的郇政华如愿地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在这里,他的汗水没有被喜悦所替代,反而被永久的打上了“读书无望”的烙印。
别人在高考中挥笔如神时,他在高考中只剩下了不断流脓的眼睛。
“贫穷压不垮一个人的志向,但能压垮一个人的身躯。”
原本十几年以来就埋头苦读的他,在高考前,由于营养不良,眼睛也整日地流脓了,但贫穷的他没有办法医治,只能硬着头皮走向考场。
考完的他坦然地出来了,但没有如释重负,而是告诉父亲:“考不中了”。
从此以后,郇政华愤愤难平过,失落过,也悲伤过。
但在那时候,贫穷也没有办法给予他力量让他复读。
从此,他带着肩上收拾好的行囊,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最初,他和村里的人同行,来到城里打工,在短时间内没有依靠,一无所有的他是通过捡破烂来倒卖维持生计的。
在沉淀一段时间后,他开启了卖粮食和卖煤球的生活。但在那个只有摊位和依靠人流的年代,这条路也行不通。
去到工地里做苦力成为了他最终的归宿。
这条路是村里的人建议的,他也没有想到,苦读了一场书,最后像大家一样的到了在工地做着卖苦力的工作。
此时年纪已经不小的他开始了搬砖头和推土车,并希望能在以后多赚点钱讨个老婆。
在那个年代,这些成为了他今后的所有的寄托。
像普通人的轨迹一样,他在25岁时终于成家了。这一年,他的生命里多了位名叫杨翠柳的妻子。
曾经做着简单工作的他选择已经变成了泥瓦工,收入也比之前的高了很多。
曾经因为高考“落败”的他,暗自发誓一定不要让自己的子女步自己的后尘。
1993年,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
这个家因为女儿的到来确实变得更加幸福和美满了,他也在用自己的知识和精力培养着她。
1998年,已经31岁的他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孩子,这一次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小男孩。
现在的他对生活已经有了期盼,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变得更重了。
平时在工地干活的他虽然节俭和朴实,但和工友唠家常和喝点酒也成为了他的日常。
这时候的他因为有个奇怪的爱好再次和别人变得不一样——他喜欢捡一些或者存留一些纸箱子、瓶瓶罐罐等拿到回收站,但却不是为了卖钱,而是为了换取其他更为破旧的东西——旧的报纸或者书刊。
和小时候一样,在空余的时间,他依旧会读着报纸上的新闻或者书刊里的文章。他早早地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把自己觉得不错的文章都保留或者裁剪下来。
在家里,完整的家庭对他来说是幸福的,堆积的裁剪纸张对他来说是也是幸福的。
他依旧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但除了读书。
在流逝的岁月中,他内心的某个想法总会在深夜间让他不自觉地悄然想起。
清贫的是他,拥有决心的也是他。
正如他所期盼的,他的孩子在高考后都拥有了不错的结果,他的女儿在滨州医学院就读,而小儿子也考取了青岛理工大学。
在这些平淡的日子里,他们一家因为这些好消息的到来,生活变得褶褶生辉。
眼看儿女都有了大学可上后,50岁的郇政华有了新的奔头——他也想上学,填补自己曾经的缺憾。
这一次的他没有再把留存的废品拿到收费站去换取报纸,而是将孩子的旧的书籍一本又一本的堆积起来开始在工地上找寻时间为自己“补习”。
这个想法是大胆的,做法也是大胆的。
由于已经下定决心,郇政华谁也没有说,包括他亲密无间的妻子。
这样的选择确实带给了他不少的压力,他白天要挤在炎热的工地,晚上要抽时间来学习这些对他来说全新的东西。
这一刻的他没有皱着眉头,而是满怀信心地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知识点。
在他的用心下,难度较大的英语和理科等的知识都被他慢慢地提升了上来。
这时候的“奇怪”的他,已经被工友发现了,可大家没有经历过他的心酸,哪里知道他这样的决心呢。
对他来说这是一段孤独的日子,因为很少有人理解他。
中国当代的诗人汪国真曾说过:“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这仿佛就是此刻的他。
在众多的工友里,他最终遇到了一个支持他和鼓励他的人,他的名字叫做宋春献。
他也曾因为没有钱,放弃了自己的读书之路,虽然成绩再好,但也只有不甘心。
他也想上大学,可如今的现实已经不允许了。他已是一名父亲,有着肩上的责任。
值得庆幸的是,宋春献工友也因为自己曾经的遗憾而为子女开辟了一条没有阻碍的道路。
他的女儿也在大学念着书,圆了她曾经的梦。而他的儿子已经是研究生且刚刚毕业了。
宋春献和郇政华都是一样的人,他们都曾是被“明月”装饰了自己窗户的人,而现在,他们像明月一样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工作的劳累中,郇政华没有停歇想要上大学的脚步,在自己努力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后,他等来了2018年的高考。
和6月的炎热一样,他怀着炙热的心走进了考场。
但在高考中,秩序的管理是较为严格的,他一身半旬老人的装扮被保安当做学生家长一样的被拦截了下来。
当他解释了半天,出示了自己的准考证后,他终于如愿地走进了考场的大门。
这离曾经高考的他,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在考场中,其他的学生有神情好奇的,也有怀着赞颂和敬佩的目光的。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停笔的那一刻,他又匆匆地赶到了工地上,做起了实现片刻梦想又回到了生活中的普通人。
随着大家录取通知书的快速到来,郇政华也在2018年8月15日收到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短信通知。
这一次,他像年轻了三十岁。
当他的录取通知书被寄到家里后,他的家里人才知道了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
但如此努力的他此刻并没有换来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此时的他是家庭经济的支柱,他的妻子杨翠柳认为家里的负担过重,毕竟两个孩子也还在读大学。
但即使不被支持,他还是放不下曾经那个在深夜悲伤和遗憾了无数次的自己。
这一次,他决定要把“他”彻底地找回来。
2018年9月5日,一名51岁的,眼神深邃的“老人”来到了济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口。
没有经验的他在四处徘徊和不知所措着,这种状态不知持续了多久。
“您好,您是送孩子来学校的吗,有需要帮忙的吗?”
在接待老师发出了问询声后,郇政华在沉思中的神情才被打破。
这时的他,双手不知该往哪里放,只能支支吾吾地说着自己是来学校报道的新生。
“那一天,是他借着去外地打工的名义才跑出来的,不知道已在路上颠簸了多久才赶到的一天。”
接待老师接过了他所有的文件,在确定无误后将他带到了学校领导的办公室。
当学校得知了郇政华整个前半生的“事迹”后,被他的坎坷和求学的决心所打动,当即免除了他三年的学费,接下来还为他精心的准备了生活用品。
得知消息的他深深地感动了,不知道是为学校的善举而感动,还是因为自己终于能没有心理负担的、安心的读书而感动。
要知道,在他得到录取通知书后,他的家人是反对的,除了他的父亲告诉他——“家里没钱了,如果你可以解决读书的生活费,想去就去吧”。
崭新的生活从这里开始了,但郇政华除了读书外,每逢寒暑假依旧在拼命地打工——为了扛起他养家糊口的责任。
在大学,日子并不忙碌,但每逢周末不上课时,郇政华都会开心地去到学校的图书馆里看书。
和工地不一样,在这普通的建筑楼中,他看到了闪闪发光的自己。
他保持着曾经在学习中的冲劲,上课就认真学习,空闲了就多看看书,要考试了就专心致志的备考。
三年以来,他在每一门科目中都有着优异的成绩。
哪怕是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最难考的《房屋建造工程学》,当很多同学都挂了科后,他还能拿到98分的“完美”分数。
2020年,疫情的当下,需要上网课的他和别人合租了一个民房。但他依旧坚持节俭,还选择扛着肩上的重担。
这个合租的房子每月需要花费1500元的租金。
而他为了养家,每次都是白天上工地干活,晚上在劳累中还要回放已经错过的网课视频。
2021年,已经到了能够去学校领取毕业证的时间了,此时的他载着二手车开心的往学校赶。
那一天,他一如往常的穿着自己的蓝色工装,和同校师生拍着毕业合照。
照片中的他,依旧是喜悦的面孔。
但手上拿着的毕业证,却是他所热爱的“毕生梦想”。
随着毕业的到来,他也开始为自己找工作。
原本在校优秀的他,由于年龄的问题,投了无数的简历,最终却都石沉大海。
同年,一个建筑工地上出现了个穿着破旧工装、戴着安全帽在专心砌着墙的工人。
他的工友问他,可以给我讲讲上大学的故事吗。
这个已经54岁的“老人”边停顿着,边扒着碗里的饭,随即和工友坦然的聊着关于曾经他的往事。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们不会再记得他。
但曾经,确实有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迅速地登上了头版头条。
那时候51岁作为工地泥瓦匠的他,成功的上了大学,完成了自己的梦想。
“我曾到过想去的地方,因而我此生无憾。”
-完-
丨大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