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烟大百名博士奔赴“第二课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昨天上午,讲完《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技术》课程的郑强博士,赶到英瑞云医疗科技(烟台)有限公司,带领研发团队继续讨论前一天研发的难点。

郑强有两个身份: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英瑞云医疗科技(烟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三尺讲台和企业车间,他踌躇满志。

博士来了,带动智慧医疗产业崛起

今年10月,烟台大学出台《烟台大学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三年时间里,每年至少派出百名博士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案》一出,大批有研发需求的企业和职能部门“抢人才”。目前已有5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通过挂职、兼职、科技副总和顾问的方式,奔赴“第二课堂”。

昨天上午,记者见到郑强时,他正跟研发团队研讨一个项目模型。“我们的多个研发项目已经有了雏形,正按照预想开展。”谈到在“第二课堂”的经历,郑强信心满满。

郑强研究的“元宇宙智慧医疗”和“AI跨模态医学图像合成”两项成果获得山东省中嘉英瑞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青睐与投资。学校选派他为挂职企业的科技副总,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研发。

因为他的到来,英瑞云医疗科技(烟台)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他迅速组建了由公司研发人员、烟台大学青年博士、医院专家等为主的研发团队,汇聚成强大的研发力量。

引进一个高层次人才,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在不远的未来,英瑞云能够在医学成像模态、成像时间、成像质量等方面提供优质解决方案,不仅能够辅助脑卒中、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临床决策,而且能帮助构建更全面的从儿童到青少年再到老年人不同年龄层次的多模态影像数据,为疾病的诊疗、预后、个性化治疗推荐等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郑强说,接下来,他将依托烟台大学并整合更多交叉学科力量,引领全市智慧医疗方向的发展,培育智慧医疗这个方向成为全市新的人才储备基地和经济增长点。

校地融合,汇聚区域发展强大合力

大学与城市发展,休戚与共。百名博士服务烟台,贯通教育链与人才链,衔接产业链与创新链,校地融合汇聚发展的强大合力。眼下,更多的博士在校园和企业两个“课堂”上发光发热,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在企业车间落地生根。

记者看到,《方案》紧紧围绕烟台市“9+N”产业集聚培育工程和16条重点产业链,依托烟台大学自身的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为“百名博士服务烟台”的落地实施制定了任务清单。很快,绿色石化产业、有色及贵金属产业、汽车产业、高端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食品精深加工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集群,以及前沿性产业中的人工智能产业、集成电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都出现了高校博士的身影,他们带着实验室的创新技术走进企业车间,运用到实际生产中,补全各领域技术创新的产业链。

高校博士的到来,缓解了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之渴。为了更好发挥博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市工信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烟台大学与我市倍增企业产学研合作需求情况调查的通知》,为“百名博士服务烟台”征集企业需求,市科技局也通过各种方式向企业宣传介绍帮扶项目,共同为校地、校企合作打通对接的渠道。

目前,烟台大学已有34个本科专业实施校企共建工程,在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面深化合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服务烟台办公室,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与万华化学、紫光集团等链主企业在内的140余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栖霞、龙口等地签约校地合作,并力争在3年内,实现在烟台市县(区)域服务机构的全覆盖。

人才强市,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据了解,烟台已全面构建起“青年人才数万元补贴、领军人才上百万资助、顶尖人才上亿元支持”的政策体系。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领军人才、顶尖人才,都能在政策体系中获取相应层次的支持。

截至目前,我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90万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0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30万人。

人才引进来,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人才留下来的关键。烟大百名博士服务烟台行动,就是产学研融合的生动实践,由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矩阵,不仅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也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强大磁场。有了人才的加持,烟台得以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截至目前,烟台已培育1542家高新技术企业,大量制造业领域的技能人才集聚于此,创造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居全省第一位的佳绩。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连续6个月增速全省第一。

人才是自主创新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迈上新征程,烟台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用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