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万名学子联万村 走向田间“大课堂”

今年暑假,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大三学生赵一诺度过了“自找苦吃”的30天。在学校组织的暑期大调研活动中,她深入田间地头,进行乡村数据调查,“通过调研我深刻地意识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问题,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举”。

赵一诺的经历是山东农业大学万余名师生暑期调研的一个缩影。今年暑假,该校启动了“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组建了由774名指导教师和1.1万余名学生参与的1325个调研小组,奔赴全省16市、136个县(市、区)、1825个乡(镇、街道)、5.46万个行政村,深入开展农业生产指导、技术推广、文化帮扶、助农销售、志愿服务等活动。

“本次暑期大调研是学校开展主题教育,推动科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服务农业强省建设的有效举措,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引导专业教师在田野上做课题、写论文、出成果,引领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说。

青年学生进乡野、接地气,用脚步丈量真实乡土

8月的一天,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在泰安市宁阳县堽城镇,赵一诺所在的调研小组正在实地调研堽城镇下辖行政村的经济发展情况和各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情况。

刚做完数据调查,她又急匆匆跟着农学院玉米栽培专家刘鹏教授来到堽里村的玉米大田,与当地农民交流,解答玉米种管难题。

“玉米已经进入大喇叭口期,有的开始抽雄了,是不是合适化控”“今年受降雨和台风影响,玉米倒伏较重,倒伏的玉米扶好还是不扶好”……种植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刘鹏给他们上了一堂“紧急”的玉米管理技术指导课。

“走进乡村田间,看到刘教授用专业知识为农户发现种植问题、解决生产难题,我才真正体会到学习农业知识的意义,意识到作为一名农学人的使命感。”赵一诺说。

之后,赵一诺与调研小组成员一起参观了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和茂公山,对当地农村的作物种植情况、定点帮扶情况等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

“参加这次暑期调研是非常有意义的,拉近了我与农民的关系,让我看到了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农村,以后我也要投身乡村建设,为农村农业发展贡献力量。”她坚定地表示。

与赵一诺拥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机电学院的梁龙、林学院的赵文源、动物科技学院的董久远、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的隋蕙瑶等万余名参与调研活动的农大青年学生。

“我们与招远市14个乡镇进行交流,‘镇镇负责,村村落实’,724个行政村一个也不落下,一村一张纸,5个二维码,点对点推进服务。团队的现场调研工作和线上追踪工作实现了无缝衔接,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收获满满。”隋蕙瑶说,从学校“小课堂”走向田间地头的“大课堂”,我们真正把工作落到了实处,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身为家乡志愿者,十分自豪。

截至8月25日,1325个调研小组已完成山东省55077份村级问卷、1567份农场问卷、679份企业问卷、2261份合作社问卷、61527份农户问卷,村级调研覆盖率100%,将为后续农大专家构建山东省乡村发展的动态数据库提供数据支撑,实打实地助力山东省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教授传真经、送技术,用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此次暑期大调研活动中,不仅万余名青年学生走进乡村,山东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也奔赴一线,为大调研保驾护航。他们与当地群众深入交流,解读宣讲乡村振兴政策理论,开展生产技术推广,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切实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山农力量。

在枣庄市山亭区,资环学院王金花教授与其他5名专业教师带领21名学生,在10个乡镇(街道)开展调研,与乡镇干部和农民朋友交谈,了解农业发展特色,发现了当前农业生产的多项迫切需求。

“这有助于我在今后的工作中精准把握科研导向,聚焦农业发展需求。同时,我也看到了农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历练,看到了他们‘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决心和毅力。”王金花对未来的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充满了希望,“作为高校教师和环保科技工作者,我会更加注重培养适应国家‘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专业人才,带领科研团队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贡献力量”。

在济宁市兖州区新驿镇,农户主要采用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利用玉米和大豆植株的高度差异空间,在喷洒农药时,可以用适当大小的硬纸板等物品辅助遮挡。”针对农药喷洒不当导致作物减产这一问题,农学院玉米专家郭营教授手把手地教农户喷洒农药时的注意事项。

这样的现场“授课”,在暑期大调研活动中并不少见。在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村的葡萄种植大棚里,园艺学院葡萄种植专家杜远鹏教授针对葡萄种植成本高的问题,给种植农户进行了现场指导。

“可以将剪下来的葡萄枝叶,加上尿素和石灰调和,实现枝条粉碎还田。”杜远鹏边示范边讲解,“通过枝条粉碎还田不仅可以降低葡萄种植成本,还可以实现产品品质的提升”。

此外,蔬菜专家巩彪教授、水产养殖专家季相山教授等700多名山东农大专家教授深入乡间地头,切实为农民开展技术指导,助力解决农业生产“卡脖子”难题,帮助农民实现单产提升。

自活动开展以来,全校师生累计开展技术服务指导5836次,开展农业政策宣讲765场,帮助解决作物、蔬菜生产、水果种植、畜禽养殖、土壤检测、肥料使用等实际问题1760多个,开展直播带货148次,推广花生、小麦、肥料等新品种、新技术50余个,为家乡建设注入了新活力。

党员干部察民情、解民忧,用担当诠释爱农情怀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本次暑期调研活动,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学校领导领衔、部门学院包片、万名师生参与”的网格化调研体系,通过自上而下的层级协调模式,以学生调研为主要落脚点,分阶段逐步推进大调研。学校党委班子成员按照责任分工,分别带领相关单位深入全省16个地市和“三农”一线,主动与地方对接,建立校地企多方联系,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架桥铺路。

徐剑波介绍,通过开展乡村大调查,学校将进一步摸清楚以乡村为基本单元的山东省乡村地域特征、资源环境、人口情况、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水平等本底数据和信息资源,构建信息数据库系统,编制全省乡村振兴调查报告,服务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全省各级政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推进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另外,调研师生在调研村全部建立了包括村干部在内的微信工作群,截至目前已有1.5万人进群。村里有关“三农”的问题随时可以在工作群里提出,学生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专业教师进行答疑;需要实地指导的,学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积极探索科技服务“三农”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目前,根据各行政村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该校正在筹备逐步在全省乡村建立科技服务驿站,为农户的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使学校的科技、人才、成果、技术等更快更多地涌入乡村一线,为农户生产提供切实保障。

同时,该校还将选派大一学生入住驿站,在大学4年里围绕村里的农业发展做课题、写论文、送技术,实实在在为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学科专业、人才科技优势,探索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新模式、新方案,鼓励青年学生到生产一线‘自找苦吃’,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山东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冷畅俭表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