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 > 

山东启动实施 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

近日,省教育厅与省委外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 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 海外“班·墨学院”建设计划,有组织地推动山东职业院校“走出去”,更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民生福祉和海外中资企业需求。

计划以服务国际产业合作为主要任务,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以“职业技能+中文”为主要内容,布局建设一批海外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和办学点,培养海外中资企业急需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提升当地民众就业能力,促进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塑造接地气、聚人心的 海外“班·墨学院”品牌。

计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基于优质产业海外布局,规划建设“班·墨学院”,政府统筹、行业牵线、校企“组团出海”,打造国际校企命运共同体。

省域统筹、跨界集聚。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精准对接“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统筹全省职业院校资源,形成跨校、跨界、跨境的建设机制和办学模式。

技能先行、促进合作。以职业技能培养培训为先导,逐步向“技能+语言、+标准、+规则、+产业、+文化”拓展,进一步助力深化山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人文和经贸的交流合作。

内外联动、双向互促。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学校对接国际产业前沿,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以“走出去”带动“引进来”,与所在国联合举办各类 项目,吸引更多国外优秀青年“留学山东”。

积极稳妥、务求实效。充分考虑环境、需求和条件,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务实功、求实效,积极稳妥推进“班·墨学院”建设。

该计划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15所左右“班·墨学院”、50个左右办学点,在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资源建设上取得明显进展,年培养培训规模达到10万人次。

到2035年,“班·墨学院”建设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完备、办学规模稳定、培养质量优异,建成一批高水平国际化的职业学校,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发一批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成为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品牌。

计划主要任务包括建立健全办学机构。支持我省职业院校与海外中资企业以及当地政府、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及有关组织合作,“一校一案”建设“班·墨学院”。可以依托企业以项目形式实施职业培训,也可以设立为培训机构,逐步争取所在国支持,按照政策要求设立为独立的学历教育机构或者国外学校的二级机构。

开展本土员工培训。针对生产要求,对接岗位标准,校企联合开发培训项目,面向中资企业海外本土员工、当地居民开展“职业技能+中文”培训,提 资企业海外员工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水平,带动当地就业,满足企业人才需求。

实施学历教育。对接产业合作领域和当地经济社会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开发适用的专业标准、课程和教学资源,编写双语教材,面向当地学生开展学历教育,培养知华友华爱华、掌握国际标准、满足中资企业和国际贸易需求、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加快“职业技能+非通用语”人才培养。

开发教学资源。对接中资企业及当地主要生产技术,校企联合开发多工种、多语言教学资源库、专业语料库。结合中国职业教育专业标准、技术标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形成通识性学习材料,建设特色 课程。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企业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产学研实训基地,提升专业建设和校企联合育人水平。

探索“数字大学”出海。适应数字时代发展,充分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在线精品课程、虚拟仿真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管理平台,与“班·墨学院”实体办学相结合,为国外学习者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服务

推动标准认可。开发一批国外教育主管部门认证、合作院校使用、“走出去”企业认可的合作国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嵌入合作国的教育与产业之中,提升中国教育、产业、技术和理论研究体系在沿线国家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推动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互通互认,提升技能证书国际化水平。深度参与制定国际 规则,贡献中国智慧。

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与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建立密切联系,开展社区活动、志愿服务,为当地居民提供职业培训,为当地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全面融入当地发展,增进当地民生福祉。

促进人文交流。建设中文工坊,深化人文合作,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文学习和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促进民心相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组织学生来华留学。积极争取政府奖学金等政策支持,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学生、企业优秀员工来华开展留学和中长期培训;联合企业建立来华留学生人才库,将来华留学生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职业生涯成长通道,完善“选、用、育、留”人才发展模式。

开展区域国别研究。依托海外办学实践,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使领馆、国际组织的合作,联合开展产业、经济、教育等方面研究,合作举办学术论坛,积极发挥在国际教育交流合作领域的智库作用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