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初中

新中考作文题: “长长联合”为哪般?

新一年中考“粉墨登场”,各考区作文题“掀开盖头”。

有的考题很短,比如陕西题《这,就是我的节奏》、云南题《莫辜负 》、日照题《那粒种子,从未停止生长》、连云港题《对自己满意》等,不设导语,“直奔”题目和要求,整道题只有五六十字,典型的“小清新”风格。

有的考题很长,采用“二选一”的选题作文形式,每道题设置超长版导语,这样下来,多的达到七百字,典型的“大江大河”风格——给你个滔滔不绝,够你喝一壶的!

一、短题范例

考题篇幅偏短的,来看看上海市2021年中考作文题——

写作。(60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有意思”有这样一种解释:有意义,耐人寻味。生活中的人、事、物,大多如此。

请以“比看上去更有意思”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1)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

这道考题,题目“比看上去更有意思”表意明确不含糊,内涵丰富不单调,给考生很大的想象发挥空间。一句话,考生有话可说。

这道考题,为防止和减少审题偏差,命题人对题目中的关键词“有意思”给出权威解释,可谓是“帮人帮到关键处”。

整道题文字简练,仅仅百字,该说的话说明白,不该说的话别说出来“打岔”,让考生快速聚焦于写作题目,迅速进入构思选材阶段——而不是面对题目茫然四顾,久久不知如何动笔

这道题,有一定区分度,但又不在审题上过于为难考生,让学生尽情地展现自己的写作才能,命题值得点赞!

二、长题例析

下面再来看看四川自贡市中考作文题。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3分)

题目一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选择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把你的故事或感悟写出来。

一块石头躺在地里,他针对时雨发出了非议:“嘿!它算出足了风头,它有什么了不起!你瞧,人们像恭候贵宾似的,对它欢迎备至。它到底作出了什么功绩?只不过飘洒了两三小时!人们何不打问打问我的身世:我长期住在这里,文静、谦虚,随遇而安,彬彬有礼。但我从未听到过感谢之词。怨不得人们咒骂这个世界,的确一点也不公平合理。”

“住嘴吧!”发话的是只虫子,“雨下得虽短,但滋润了干旱的土地,它将农夫的期望变为现实。你在地里完全无用,而且多余。”

要求: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

题目二:

“此时,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翻涌。我听见出发的声音。我们出发,为了不曾改变的信仰,为了追逐梦想的渴望。把每一场胜利的终点,作为新征程的起点。从春天出发,带着穿越寒冬获得的力量;从平凡出发,我们终会铸就新的伟大。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出发!”

——摘编自2021励志大片《中国再出发》

读完以上文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以“ 再出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②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

这道选题作文题,其中的“题目一”多达330字,“题目二”多达280字,二者相加达到640字(含题前说明),在篇幅上“碾压”上海题。

为什么选用“题目一”?命题者或许认为,材料作文有助于规避猜题押题,提高考试的区分度,有助于选优汰劣。

为什么选用“题目二”?命题者一定发现,题目一难度不小,另一道备选题难度也得上去,于是“再出发”之外,还需要添加词语,让标题指向性、限制性更强。

问题是,面对这种“长长联合”式的中考题,考生怎么办?

他们得这么做:

1.从头到尾读完这640多字;

2.大致审题,预判两道题都可以写什么;

3.掂量、比较哪道题好写或者便于发挥长处,确定选哪一个;

4.如选题一,得琢磨拟题;入选题二,得琢磨填好题。

5.深入审题,构思,写作。

如果是同一时间接到题目,一二十分钟之后,很多自贡考生还在苦苦冥思,可不少上海考生已写了一两百字了。

三、呼吁命题简短

命制中考作文题,事关语文试卷的质量,事关无数考生的水平发挥,事关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不能把作文题设置成阅读题,让考生在云遮雾罩的材料中去找写作点。也就是说,材料作文的表意要显豁一些为宜。

——不要设置无关的导语、关联度不大的导语,防止导语误导考生,因为写作要求主要暗含在题目里。

——不要滔滔不绝,要知道考题中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考生写作的“拦路虎”。

回到自贡题上来,该如何精简篇幅、压缩字数?

第一,将分开表述的“要求”合二为一,可以压缩近100字;

第二,两道备选题中,去一留一,计划生育的“一胎制”用到这里,精简篇幅最见效。

第三,如果非要用二选一的形式,那每道备选题文字严控。

另外,“文中的人名、地名、单位名一律用‘××’代替”这个要求极易造成混乱,很不妥当。

不信,举例如下:

周一早上,刚一进到××中学大门,就看到××和××向我走来。我高兴地招招手,“嘿,××、××,你俩好吗?”××手上拿着一本书,“哈哈,是你呀,××。我也是刚刚碰到××的,你怎么这么早呀?”

怎么样,文中的“××”有没有把你“叉”晕啊?

别拍砖,作者心里所指的对象,可是清楚的呀!要怪,只怪“要求”太另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