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1990年的理科状元, 从985毕业后拾荒流浪12年, 被找到时已认不出

本是以状元身份考上北京理工大学的学霸姚远,却过上了十二年的流浪生活:在这十二年间,他和家庭断联,父母不知自己儿子所踪。从有着远大未来的状元学霸,到以捡垃圾为生的流浪汉,姚远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巨变?当我们真正去了解姚远身上所发生的事情,他本人所经历的一切高低落差,才能够明白这样一个朴素但意义深远的道理:对于一个人来说,能够拥抱自己的短处、承认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并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与自己和解,是一件最难的事情,也是人生一场最难的修行。

01

很多人都说,人最重要的是心态好,要抗压能力强。人生一帆风顺的人很难培养出抗压能力,因为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挫折,也没有经历过困境。

作为一个从小就在学校里拔尖的人,姚远在1990年的高考那年,以当地状元的身份进入北京理工大学,原本这是一个让他父母骄傲不已的事情,但是,对于姚远本人来说,这或许是一场更为艰难的路途。原因无他,能够进入“985名校”的北京理工大学的人,大多都是原来学校的佼佼者,无人不优秀。

当周围人的水平和自身差了一截,那么,自己的光芒不会被遮掩;若是周围人水平和自身相差无几,甚至更优秀,自己的光芒则会被减弱。姚远进入大学所碰到的第一个困难便是如此,他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原来和其他人比起来,并没有优秀到哪里去。这个心理落差让姚远迷茫了一阵子,而后,他依然努力读书,从不肯放松自己,既有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倔强,也有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美好希望。

抱着这样的倔强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姚远十分努力,在所有人眼里,他是让父母脸上有光的高考状元,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

毕业以后的姚远被一家集团所录取,并在该集团内兢兢业业工作了多年,学业有成、工作薪资待遇都算不错,他的父母对此很是满意,朋友们也感叹他生活稳定,但是,姚远本人却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工作有着迷茫,这种迷茫和当年进入北理工大学,面对一群和自己优秀甚至更优秀的同学时是一样的。

02

只要有人群,比较就一定会存在,你的工作比我的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你的生活我的梦,太多太多落差围绕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里。一直以来都很努力的姚远,看见自己的工作仍然原地踏步,没有进也没有退,而其他同学毕业几年后皆踏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他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自然是不愿意继续下去。所以,他选择了改变,不愿意继续当下的工作,而是辞职,离开北京,去往上海。

十几年前,上海仍是一个生活节奏十分快的城市,每个人都行色匆匆,来到上海的姚远自认为凭着自己的简历能够轻松找到好工作,可他却没有想到,一切远非他所想得那般简单。自己认为的优秀与长处在他人眼中只不过是最基本的要求,所有的幻想都在这一刻被现实无情地打破。姚远第一次认识到现实的残酷,便一直持续着“工作一段时间,辞职,继续找下一家公司”的工作状态。后面,金融危机来了,姚远也在其影响之下,没有了工作。

没有工作,生活依然要继续,而缺少经济来源,又该如何生存?很多人都说,日子苦一点,还是需要工作赚点钱,维持日常生活。但是,姚远却不能接受自己去做那些看不上的工作,他宁愿在上海漫无目的地游荡,也不愿意去向现实低头。在这种心态之下,姚远靠着存款过日子,但是,存款不是聚宝盆,用了还会原地继续有,存款没了,2008年时,他便真的在上海漫无目的地游荡了——成为了一名流浪汉。

也许是自己仅剩的骄傲,也许是自己不愿让家人看见如此失败的自己,总之,姚远在上海遭遇如此巨变,他没有将消息透露一分一毫给父母,如此这般,他以流浪汉的身份在上海行走了十二年,直到2020年被当地警方发现并揭开真实的身份,家人相见时,已认不出来他的模样。

在这12年里,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全靠姚远当日在垃圾桶里找到了什么,昔日的高考状元,已成为蓬头垢面眼神混浊,被人遇到恨不得捂住鼻子快步离开的流浪汉。儿子杳无音信十二年,姚远的父母对此心急如焚,四处打听过找过,也没有好消息。这十二年,沉沦了一个,伤心的却是两个。

结语

幻想和现实有出入、有落差,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莫过于维持心态,保持自己始终在一个正常的频道上。姚远从高考状元变成上海的流浪汉,这是一个人生巨变,令看者无限唏嘘,也能够带来一些启示。或许对于姚远来说,他需要的不是优秀,而是一种安慰,“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你真的很棒”。每个人都会比较,最重要的不和他人比,只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人生总会遇到那些值得自己仰望的人,但是我们低头,也会看到那些仰着头看向自己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