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科学家,他“自身就是历史”,因为他曾用80年的科研人生,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位科学家就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和航空教育家范绪箕。他一生致力于航空科技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战火中腾升的航空报国梦
范绪箕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范其光是清政府选派的第一批赴俄留学生,归国后任东北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还曾兼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母亲李国奎是李鸿章之兄李瀚章的孙女。崇文重教的家庭背景,让范绪箕从小就接受到优越的中西合璧式的教育。
1928年,14岁的范绪箕在哈尔滨家中
1929年,范绪箕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这期间发生的一场意外事故,激发起了他的航空梦。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一次全家人坐火车从吉林回哈尔滨,途中遭遇劫掠,火车倾覆出轨,哥哥也不幸中弹。事发时,日本的飞机就在列车上空盘旋、轰鸣、耀武扬威。这般欺凌侮辱使得范绪箕非常愤怒,他在心中暗下决定,将来要学习航空技术,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一个航空救国的梦想也就此播下了种子。
1936年,范绪箕留学美国,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在相继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他于1940年成为了著名航空科学家冯·卡门的博士生。当时冯·卡门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两个方向,空气动力学和飞机结构。钱学森跟随冯·卡门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而范绪箕则被安排进行飞机结构研究,他们二人既是同学,又是室友。
范绪箕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草坪
这期间,范绪箕接触并使用了大量先进的实验测试方法,还参与到自制试验装置,这些经历很好的增强了他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受益匪浅。
1940年,怀着一腔报国热情的范绪箕回到了深陷抗日战争泥潭的祖国。当他走出船舱,看到沦陷区的凄惨景象后,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的决心。
次年,应同学谈家桢的邀请,范绪箕冒着生命危险,几经周折来到了当时已经西迁至遵义的浙江大学任教。一年之后,为了自己的航空梦,他选择离开浙大前往成都“航空委员会航空研究院”任研究员,工作一段时间后,他发现自己的所学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遂又于1943年前往昆明加入“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
在清华的日子里,范绪箕努力地寻找着自己未来事业发展的落脚点,但当时国家正处战火纷飞之中,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等现实困境已远远超过他的想象。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怎么可能做好研究?
在几年的彷徨之后,他下定决心,要做中国航空教育的铺路人。从此他投身教育事业,寄希望于通过培养更多的航空专业人才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铸造坚实的基础。
在深思后抉择的培育栋梁路
1945年,范绪箕重返浙江大学,开始了航空系的筹建工作。
他认为“理论研究必须联系实验观察,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航空学科,其人才的培养更是离不开实验设备”。因此除了通过各方延揽人才、恭请知名学者不断壮大学校师资力量之外,还大力聘请技术人员和工人,积极筹备实验设备的搭建,并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自行设计和加工制造的3英尺低速风洞。该风洞后来随航空系的调整一路从杭州搬到了南京(华东航空学院),最后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落户,一直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南航风洞实验室,NH-1风洞模型
1952年9月,中央决定将南京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范绪箕作为筹备小组负责人主持搬迁工作。在他的积极组织下,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华东航空学院就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而后又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建成新校区。
范绪箕很重视师资力量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他时刻关注前沿学科动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短时间内就使学院的教学工作走上了正轨。
1956年7月,范绪箕被调任至南京航空学院,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鉴于该校基础相对较弱,他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重点实验设备建设等关键性问题上,提出了既现实可行又具有远见的规划,起到了重要的组织和决策作用。
1979年,范绪箕调任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校长,第二年升任校长。他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创造了高校改革中的数个第一:第一个走出国门开展对外交流开启了“中美 交流的破冰之旅”,第一个接受海外捐赠筹建图书馆开创高校引进外资先河,率先进行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建立了一批国际前沿学科……交大的改革实践和成果,得到了中央肯定,改革经验被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1983年,范绪箕力排众议,利用世界银行对高校的资助资金,挑选了近38位成绩优异的交大学子,资助他们出国深造,并为每位学生选学校、选专业、选导师。
“送学生出国读研究生,应该说就是从我到交大之后开始的,后来其他大学也纷纷效仿。”范绪箕曾颇为自豪地说。
在憾念里长存的老骥伏枥志
1984年3月,范绪箕正式卸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一职,开始了他的退休生活。
“职务上我是退休了,但是科研工作上才刚刚开始。”退休后,范绪箕终于有了充分的自由与时间开展他的科研探索,弥补当年未能把科研做完的遗憾。此后的30年时光中,他每天和上班族一样,早晨八点半便赶到办公室开始工作。
范绪箕在办公室工作
他始终坚持每天查资料、做实验、写论文,参加学术会议,指导硕士生、博士生,与青年学子交流等。他所培养的研究生近30人,现在均已成为航空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2012年,99岁高龄的范绪箕向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提出申请:“本人曾培养出多名博士生,所带领的课题组一直承担着多项科研项目,目前身体状况良好,还希望指导博士生。”
上海交大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百年庆典,范绪箕作为老校长发表讲话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范绪箕用他的实际行动为后来的航空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