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1月12日电(记者许婧)高质量发展上海,是2023年上海两会期间的热点话题之一,不少代表委员都对 的发展建言献策。他们认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迫切需要提升 的社会认同,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人社局局长赵永峰提到,上海正全面推进“技能中国行动”,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扩大。上海选手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获得3金2铜1优胜的优异成绩,取得2026年第48届世赛举办权,开展首批新型技师学院评审遴选。
“与 发达省市相比,上海职校在校生规模、财政投入有差距,难以有效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等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上海市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杨蓉表示,民进市委连续多年关注上海的 发展,在调研中发现,当前高技能人才需求很大,但上海目前共有中职校56所、在校生不足10万人,平均在校生规模不到1800人,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职业本科教育相对薄弱,职业本科院校仅有一所。
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黄彬担忧和思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紧缺高端人才,但 培养的学生在能力上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需求。他认为, 是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共二十大提出的“科教融汇”,为产教融合、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切性指明了方向。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 类型定位”。在民进上海市委看来,优化类型定位,应以做强做优职业本科为突破口,提升上海 的“含金量”和吸引力。
提升 “含金量”,首先需要扭转外界对 的偏见,切实提升 地位。中共十九大以来,官方相继出台三份重要文件,并提出了一系列职教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以此提升 的社会认知。
如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院长叶银忠所说,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首先要让更多青年人喜欢 ,接受并认可 。优化 的类型定位关键就是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
黄彬认为,必须用科技赋能 ,加强校企合作。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技能强国建设,为科技进步输送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多规格技术技能人才,实现 的作用。
事实上,从一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如果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院校,鼓励青年参加职业技术培训,整个国家职业技能水平就会大幅度提高。
2023年上海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上海要统筹 、、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打造一批产教融合育人基地、高校科研基地,深化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高校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公关,做优做强 。
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开放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孙慧看来,产教融合对 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院校、学生等,其中企业处于最核心的位置,但现实中可能由于职业院校技术实力和研发能力欠缺、企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等原因,企业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并不高。
孙慧建议,应该充分考虑企业方的需求,坚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双向赋能和互利共赢,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优化支持政策,如用好各区地方教育附加费,给予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孙慧说,利用地方教育费附加市级统筹部分,支持产教融合项目的建设,以项目制的方式提供一定量的经费支持,补充企业因参与相关项目而增加成本支出,保护企业的积极性。
杨蓉表示,上海 的培养端与产业端存在不够匹配,无论是订单培养,还是在产业学院建设,始终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一头冷”的问题。
“切实深化产教融合,应以多层次现代学徒制为支撑点,提高职教人才培养匹配度和适应性。应全面对接上海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校企联合招生,打造一支以高层次企业师傅与双师型教师构成的‘双元’师资队伍,真正帮助学生学到真本事、企业收获真人才。”杨蓉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