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学于漪, 做有教育理想的追梦人, 这场上海中青年校长论坛探讨学做新时代大先生

如何理解于漪精神?于漪精神怎样指导校长们日常实践、办好学校?……今天(9月2日)第三期上海市中青年校(园)长主题论坛上,10位优秀中青年校(园)长围绕“弘扬于漪精神潜心教书育人”讲述各自的理解、实践与感悟,在生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做有教育理想的追梦人。

[做有灵魂的教育,赋能师生精彩]

三年前,葛琛静初到杨浦区少年宫履职时,她给自己提出思考题:如何放大艺术教育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做更有灵魂的艺术教育?于漪说,每个孩子都是活泼泼的生命体。在葛琛静看来,我们需要全面系统地升级,做更有灵魂的艺术教育,需要育人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从“少年宫的艺术培训”向“对少年育人铸魂”升级。2022年,杨浦区少年宫着手开发“艺术+”融合课程,以“艺探江南美”课程为例,把经典诵读、创意舞蹈、数字摄影等多个项目进行融通。孩子们在鲜活、有趣的实践场景中,感受江南自然之美、感悟中华文化之韵。“双新”“双减”带来了更大机遇,杨浦区少年宫正在建设三大中心——美育人才孵化中心、课外校外“融合课程”建设中心、美育协同发展中心,构建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区域美育体系。如今,葛琛静身为铁岭中学校长,面对一次次转型,她对教育管理有自己的理解——笃行、善思,做有灵魂的教育。

从北大毕业后,徐凯里踏上讲台20年,从见习教师成长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2021年9月,他踏上校级管理岗位,脑海里常浮现于漪的一句话——你的最大需要就是别人需要你,这就是一个人最大的价值之所在。这句话给了他强大支持,让他有信心做好课程管理。来到上海财经大学附属北郊高级中学后,他组建了校本选修课程研发指导团队,对具有“精彩潜力”的点子,团队会和相关教师研讨、专项孵化。学校有位年轻语文教师非常喜欢通过行走探寻城市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开发的选修课创意,经过多次沟通指导,一门只有在周末才会开设的“人文行走”选修课程诞生了。学生们提前设计好提纲,走进老建筑中,敲开居民家门,通过访谈了解建筑的前世今生。这样的研学实践既强身健体,又让学生了解这座城市,锻炼社会交往能力。近年来,团队努力在课程中创新融入财经特色,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好的校本选修课程可以超越学科边界、课堂边界,甚至校园边界。教师们的创新激情被充分点燃,焕发不一样的精彩。”副校长徐凯里说。

[引领专业发展,办师生共生共长的学校]

毕业于复旦大学,面临工作选择时,包蓓姹放弃了令人羡慕的“金领”待遇,2006年,她参加“三支一扶”项目时与教育结缘。支教最后一年,学生问她:“下学期是否还继续教我们?”她随口说了一句:“如果这次期末考你们有进步,我就留下来。”没想到,孩子们当了真,期末考成绩大幅提升。学生们的这份期待,让她下定决心扎根奉贤从教。

2022年9月,包蓓姹来到新开办的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担任副校长(主持工作)。面对平均年龄29岁、职初教师占比50%的工作伙伴,她深刻体会到:好的教育应该是师生彼此成就、共同成长,要办师生共生共长的学校。于漪说,教育是生命展开的过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包蓓姹希望,老师们能和她一样,享受与学生展开生命、一起成长的快乐。学校确定每年9月为“尊师爱生月”,在这个月,老师会给学生写一段鼓励的评语、与学生共同完成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圆学生一个小小的梦想……对青年教师而言,最需要的是在课堂上提升站稳讲台的能力。学校每月邀请一线教师共同研讨教育教学问题,组织教师开展微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逐渐成为教师工作常态。“用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发展,用教师发展引领学生成长,让教师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与孩子们共同成长。”包蓓姹说。

在24年的教育历程中,复旦实验中学副校长刘海蓓不断探索“学科育人”的方向和方法,努力在学科教学中成就人的教育,在管理过程中渗透育人的情怀。“教育的本质,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在于引导学生在切近处成为同行的伙伴、在遥远处找到精神的导师,从而胸襟更开阔、意志更坚定、品格更优秀。”她从单学科的德智融合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再到特色研学课程的研制,带领教师团队,尝试用戏剧形式探索多学科德智融合的途径,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视野里寻找学生德智成长的元素和空间。

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如何让教师在新时代新要求下,获得可持续发展?作为杨浦区最年轻的副园长,本溪路幼儿园副园长范佳佳提出了“自主成长、相融共生”的教师培养主张,幼儿园创设“轮值制教研”,引领教师团队高质量专业发展,让教师在创新实践中充分成长。

[坚守农村、海岛教育,让每个孩子都绽放精彩]

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于漪精神,学习如何做新时代的大先生?在“观点面对面”环节,5位校园长共同探讨。

2021年,樊裔华调到松江区第三实验小学(现为松江区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担任校长。如何办好学校,引领师生向着阳光生长?学校两幢教学楼中间是一片草坪,一下课,孩子们就去草坪上嬉戏,草坪被踩出一条小道。学校并没有简单地设置警示标语,也不是由校方直接决定解决方案,师生共同参与解决问题,更能彰显教育的价值。学校征集建议,200多套方案经过师生投票、论证、优化,决定在草坪外圈的大树下安装椅子,在草坪中开辟弯曲的步道,种植心形花坛,“口袋公园”应运而生。“环境是更好的育人场,校长要理解、引领学生,从点滴做起,不走捷径,选择最适合的育人路径。”樊裔华带着团队开发“和大人一起读”微课程,带领教师做新时代课堂变革的创新者、实践者,在充满爱的校园里引领师生共同生长。

大学毕业时,熊健以音乐老师的身份来到崇明长兴岛,只教了2个月的音乐,学校要求他转岗教语文,一教就是12年。他曾犹豫过、彷徨过:留在海岛的意义与价值何在?“从于漪身上看到了‘坚守’,要以育人初心坚守海岛,这是作为一名教师该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频频请教身边的老教师,反复观看优秀课例,厚积薄发。走上长兴小学副校长管理岗位后,他将经验传递给青年教师,用自我的坚守带动一群人的坚守,立足小海岛,学做大先生。

徐春霞对“坚守”也有特别的感触和理解。21年前,她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毕业后,回到家乡青浦,在偏远的农村开始从教之路。“我工作的地方,条件艰苦机会又少,我也曾动摇过,谁不想去条件好、机会多的园所工作?但看着家乡孩子们纯真质朴的笑脸,我舍不得离开。”21年间,她带动更多教师把青春献给农村教育。于漪说,办教育、办学校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万米赛跑,要有勇气、有毅力,向着理想的目标奔跑。这份勇毅的力量,时时激励着徐春霞,使她坚信——即便在偏远的农村,每一寸校园,都可以是充满力量的空间;每一个孩子,都应该是生机蓬勃的春天。她和老师朝着“农村园也要成为优质园”的目标奋进,2021年,青浦区商榻幼儿园成为上海市一级幼儿园、家门口好幼儿园。

同济中学副校长陈远磊克服高原反应,在日喀则市拉孜县中学的三年里,多方筹措资金,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学校教室安装了智慧黑板,学生住进了新建的宿舍楼、有了洗衣房,孩子们不再用冷水洗衣服,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守“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信念,无论在西藏还是在上海,通过践行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每个孩子都绽放精彩。

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研究规划部副主任黄音说,全国各地的一些老师给于漪写信,虽素昧平生,她会认真回复;中心的一些书稿请她审阅,她会一字一句认真读、认真修改,一个标点都不放过。她年事已高,劝她休息,她却说:“以前做老师的时候,学生的事没有小事,现在对我来说,教师的事没有小事。”在首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高研班上,于漪向来自全市57名教师提出三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于漪之问’使我对教育的根本问题做根本性地思考。遵循教育规律,不仅胸中有书,还要目中有人,敬畏生命,不辜负每一个生命。”黄音说。

第三期上海市中青年校(园)长主题论坛由上海市教委主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杨浦区教育局承办。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周增为说,“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座右铭激励着所有后辈,这不仅是专业品行,更是师德核心,学习弘扬于漪热爱学习、永远前行的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