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rebet雷竞技

复旦在国内首批设立应用伦理专业, 开学月余师生们有何期待与收获

当下,应用伦理日渐向“显学”发展。数日前,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科技伦理审查办法(试行)》,意在规范科技伦理审查,强化风险防控,促进负责任创新。

自应用伦理成为哲学门类中第一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复旦大学成为国内首批设立该专业的两所大学之一。就在上个月,首批34位来自政府机关、高科技企业、医疗机构等单位的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生开始了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非全日制学习。

[每周最快乐的时光]

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们为何愿意学习应用伦理?有何期待与收获?

33岁的周璇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之前自学了西方哲学史,“我们的周遭充斥着流量导向的声音、片面的解读和未经思考的情绪,是哲学让我静下来,维特根斯坦说的‘对于不可言说之事,我们应保持沉默’总是回荡在我耳边。哲学是爱智慧的学科,我们虽然无法企及智慧,但可以通过哲学找到接近它的路径。”如今,在复旦学习应用伦理,成为她每周最快乐的时光。在她看来,相比自学,和导师同学们一起讨论更有助于理解哲学问题。

“就读应用伦理专业,结合了我的个人兴趣和社会需求,是一笔划算的‘投资’。”作为一名律师,黄鹏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有可能出现新的iPhone时刻,伦理、法律、技术将是未来科技治理的三大手段。单纯的法律知识不足以应付疑难复杂案件,伦理学的训练可以增加论证、说理的力度。“对于伦理如何嵌入技术、如何弥补法律的缺陷以及如何在产业中发挥规范作用,我对未来学习充满好奇和期待。”

王闪闪是一名视觉设计师,之前学的是理工科专业。“我以前只知道科学能够改变世界,上了科技伦理课后,我认识到如何处理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伦理问题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这为我打开了批判性的视野。接触了应用伦理学后会发现世界很大,可以看到其他的人,不会让自己那么内化,也就不会那么容易焦虑。”

[“专业导师+行业导师”]

复旦大学应用伦理专业设有科技伦理、生命-医学伦理、人工智能-大数据伦理以及企业伦理四大培养方向,以实践为导向,开设大量案例分析类课程。其中一个突出的特色是问题导向,希望学生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来学习,因此面向在职工作人员招生。

“专业导师+行业导师”是34位应用伦理专业硕士生的标配。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医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院系的19位教师组成专业导师团队,来自科大讯飞集团、上海市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瑞莱智慧AI治理研究院、上海造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10位资深专家组成行业导师团队。

行业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伍蓉说,哲学跟医学密切相关,医学生在临床学习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会接触到哲学、人文,临床上包括脑机接口的应用等非常需要哲学,尤其是伦理学。复旦大学应用伦理专业硕士项目试图整合高校与行业的资源优势,培养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战经验的应用型人才,非常值得期待。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杨卫敏表示很愿意担任行业导师,因为伦理学对她而言一直是一种推动力。伦理不仅限于医学,计算机学、工程学等都需要科技伦理加以约束,行业的创新离不开科技伦理的引导和规制。过去伦理问题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现在我们意识到,伦理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密不可分。

专业导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国豫说,对于科技伦理的研究既要重视理论,更要了解科技,哲学作为一种反思性学科,虽然无法直接给出伦理问题具体的解决答案,但会让我们在更高层面上重塑问题和寻求全新的探究方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