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rebet雷竞技

让孩子舒展身心、快乐成长, 特级校长们都有哪些秘方?

日前,由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妇女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创办于2014年的“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迎来第100场。

十年来,百场讲坛从多种角度和主题出发,积极探索和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指导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发挥了家庭教育宣传主阵地的作用,已成为沪上乃至全国家庭教育科学理念普及与推广领域的一张名片。

在第100场讲坛上,各路专家学者、知名校长齐聚,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亲师关系、亲子沟通”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如果只是一场“心理感冒”

就不要放大它

今年4月,教育部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5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视频会议召开,提出探索建立省级统筹、市为中心、县为基地、学校布点的学生心理健康分级管理体系。

11月,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承担研究、咨询、检测、科普、引领指导等多个职责。这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彰显了我国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筑牢基石的决心。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第100场“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讲坛(以下简称‘讲坛’)”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亲师关系、亲子沟通”为主题,希望能通过专家学者、知名校长的经验与观点分享,为更多学校、教师、父母带去启示。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是中国家庭研究的重镇之一,在婚姻、性别、儿童、青少年、福利政策等家庭研究领域,一直深耕不辍、成果不断。作为讲坛的总策划,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雄在论坛伊始,便取出一颗“定心丸”。

杨雄基于一手的门诊数据和调研数据表示,“尽管各种媒体对青少年心理问题多有关注和报道,但上海中小学生中真的需要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诊疗和干预的并不多。中国城市大部分家庭的亲子关系是良好的,绝大多数青少年能够平稳地度过青春期”。

杨雄特别强调,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应当一提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就把问题极端化甚至视为“洪水猛兽”,更不要放大家庭和社会的焦虑。“心理上的小状况、小波动、小起伏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可以积极转化的。相较于‘心理问题’,称它们为‘心理感冒’更合适。如果只是一场‘心理感冒’,大部分都可以自愈。”

全国最美教师、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特级校长张人利介绍,学校常年配备两位毕业于心理学相关专业的专职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而不是心理治疗。”学校在实行全员导师制,请行政管理人员、党员教师等与有特殊困难的孩子定向结对之余,会从学生们日常“最喜欢去的地方”着手,营造令他们舒展身心、快乐成长的氛围。

在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只要天气条件允许,学生都会被鼓励去户外活动。学校不仅将食堂、图书馆等学生们最爱的空间精心打造一番,还提供了不少供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

这背后凝结了张校长从长期观察中得出的经验:多去户外活动、多走进自然、多晒太阳,是青少年舒缓身心、走出心情雾霾、远离近视的好办法;学生们大都向往自由自在,在没有额外的管束和规定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开心。出于对学生们身心成长规律的尊重,校方在加强安全检视的基础上,尽可能给足孩子们空间,“怎么开心怎么玩”。

信任和渠道

是家校沟通的两大法宝

如今,“家、校、社”三方共同育人、携手助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但真要实践起来,家长们还是会遇到不少困惑。比如,都知道现在老师工作非常繁忙,真遇到问题想与老师沟通,如何做更高效?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得法,和孩子起了冲突、沟通失败,可以请老师帮忙吗?

家校关系和亲师关系是杨雄研究员近期的研究重点之一。他在实证研究中发现,而今,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大有超过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之势。

这是怎么回事呢?跟踪研究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在知识方面的吸收能力发展极快。如果家长不与时俱进、及时赶上孩子的步伐,不努力和孩子形成友好的对话与沟通习惯,等到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很可能就会在他们面前丧失权威。而与此同时,更懂教育的班主任、老师、校长的权威性急剧上升”。

杨雄认为,这一方面意味着师生关系的构建愈发重要,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亲子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可以信任、尊重老师,学校也积极地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与服务,将为“家、校、社”三方共同育人机制的形成,打下更扎实的基础。“有智慧的家长会借力,如果觉得跟孩子直接沟通有困难,可以借学校老师的力,来跟孩子说。”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教育集团特级校长堵琳琳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进一步指出,“信任和渠道是家校沟通的两大法宝,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家长和学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基于信任的沟通最有效。有了信任打底,学校又积极提供各种各样的沟通渠道和双向的意见反馈机制,我相信,家校之间没有沟通不了的事”。

堵琳琳曾遇到一些非常有前瞻性的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一些比较独特的地方(如做作业动作特别慢、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会事先和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沟通,询问可不可以有一些个性化的作业安排。

堵琳琳认为,这些家长关于“个性化作业”的诉求,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应当得到学校、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学校和家长处于不同的时空,在生活中观察到的孩子多少会有点不太一样的地方,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表现。遇到这样的情况,学校要信任家长,家长也要信任老师,一起尽己所能,帮助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当然,老师要适应不同的学生,家长也要适应不同的老师。到了学校里,孩子们慢慢学会适应不同性格特点、处事方式的老师,也是他们在社会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多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站在教育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角度去发现和认识孩子。这是一种双向的奔赴。”堵琳琳补充道。

温和而坚定的家庭教育

不会一地鸡毛

讲坛走过的十年,也是中国家庭教育由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重要“国事”的十年。

“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努力,坚持传播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先进理念,为何社会面上的家长们的焦虑似乎依然没有缓解?”面对关心家庭教育的友人不时发出的追问,杨雄也一直在思考着,深化研究工作的步伐始终没有停下。随着研究不断深入,他愈发感到,“青少年教育是个大系统,单纯靠一个‘药方’解决不了问题”。

他在近期的田野调查中发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师生关系重于家庭关系。“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后,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如今上海中小学实行全员导师制,这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更高了。”

另一个现象是家庭中夫妻关系重于亲子关系。杨雄发现,夫妻感情好,往往孩子的心理情绪与学习动力也比较稳定。为此,他建议,“作为父母,当前需解决的家庭教育主要问题是:第一,通过夫妻教育,克服‘猪队友’现象。第二,通过亲职教育,克服‘焦虑妈’现象。第三,通过子职教育,克服‘熊孩子’现象。”杨雄提倡爸爸要多多照顾妈妈的情绪、为太太分忧,在家庭教育中积极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职责。

作为一个妈妈,堵琳琳校长跟很多家长有着同样的感受,“不谈学习的时候母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这是现在很多家庭面临的一个窘境”。

即便如此,堵校长坚持认为,从家庭的角度要坚持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温柔而坚定。“温和是你的态度。你的话语体系是温情的、充满爱的,在家里给孩子足够的支持、包容和接纳。坚定说的是有原则、底线和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各有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在遇到具体的教育问题时,堵校长希望家长能抓大放小。“要舍得在一些大事情上有长时间、循序渐进的陪伴。在陪伴的过程中,责任主体还是孩子本人,培养他为自己做主的能力。没有了掌控感,不能为自己做主,长此以往,孩子会成为没有内驱力和自我追求的‘空心人’。”

堵校长建议,尤其在孩子还小的时候,遇事要经常和孩子一起商量,还可以一起制订一些由小目标导向大目标的计划。“小目标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达成。达成小目标之后,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驱使他通过后续的坚持,持续地把这件事做好。陪伴孩子过程中的点滴交流,是帮助孩子建立习惯的好办法。”

成长贯穿一生

因材施教助人成材

针对现在社会上不时有人对学校教育“振振有辞”的现象,张人利校长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与管理经验慨叹,“教育其实是一件专业性极强的事”。

在张校长看来,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例外情况,有时候甚至比医生遇到的例外情况还多。尤其在基础教育学段,教育每天要应对的复杂,不是纯学科教学意义上的复杂,而是人的复杂。“人有多复杂,基础教育就有多复杂。是对人的研究和尊重,造成了教育本身的复杂。

他希望社会各界能给予教育及围绕教育产生的各种议题更多的耐心,尊重教育背后的客观规律和专业性。“成长贯穿人的一生。只要因材施教,就能成就每一个人不同的精彩。”

有两个“特别的学生”,给了张校长坚持因材施教的信心和决心。第一个孩子小学时读书平平,没表现出什么特别的地方,进了中学以后,突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天不做两三个小时数学浑身难受”。后来,这位学生在初三那年就参加高三学生才参加的全国数学竞赛,获得了二等奖。

另一个孩子曾经在班里不是倒数第一,就是倒数第二,立志要做小队长。他的竞选词是这样的:“我在这个学校已经8年了。我很爱这个学校,更爱这个班级。虽然我的成绩不好,但是,我很想为这个集体多做些事情。”就是这个孩子,即便放学被老师叫去补课,也不忘回到班里把没摆好的座位摆齐、把地上的纸屑捡起来。后来,恰如张校长所预期的,这个孩子成长、发展得很好,成为他眼中名副其实的“优秀毕业生”。

张人利希望借两个孩子的故事启发大家,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在客观上是存在的,但这不妨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获得良好的教育与滋养之后,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家长要做的是对孩子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孩子的兴趣和所思所想。不要为难他,也不要耽误他。老师要有‘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教育过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