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高考

上海高校将动态调整招生结构规模

这些领域扩增招生——

■重点产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

■新赛道产业元宇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

■未来产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

■紧缺领域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

■社会需求强的领域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等

本报记者徐瑞哲

为“科”服务,为“产”育人。未来3年,沪上高校招生结构和规模将经历一轮“换血”。记者16日获悉,《上海市强化重点领域人才精准供给动态调整高等学校招生结构规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出台,其主要目标是:到2026年,理工农医类专业招生占比进一步提高,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分类发展更加协调。上海将引导和推动全市高校主动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人才培养结构规模,以促进人才供给更好匹配国家重大战略和本市产业发展所需。

重点产业重大需求“做加法”

根据最新调研,在我国十多个学科门类中,“理、工、农、医”招生规模和结构比重,本科层面超过50%,研究生层面超过60%。在上海,这一比例低于全国。

为此,上海采取增量倾斜和存量调整相结合的方式,扩大理工农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从2023年到2026年,理工农医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理工农医专业门类本科生招生占比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同步提升电子与信息、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医药卫生等高职专科专业大类招生规模,这3年,理工相关专业大类在校生规模占比也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

基础学科的招生规模将保持稳中有升。《方案》称,适度增加基础学科专业布点,稳步增加理科和基础医科招生规模;重点引导在沪“双一流”建设高校适度扩大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理科招生规模,加大推荐免试研究生和直博生培养规模,保持哲学、历史学等基础文科招生规模总体稳定。

《方案》明确,扩大重点产业人才招生规模。包括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引导现有培养规模偏小且缺口较大的强相关学科专业加大招生规模,引导已达到一定培养规模但仍有缺口的学科专业适当增加招生计划。

同时,增加急需紧缺领域招生规模。围绕全市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和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元宇宙、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终端新赛道产业,以及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等未来产业,物联网、云计算、智能制造、生物技术、新能源等紧缺领域,能源交通、公共卫生与医药、养老护理等社会需求强的领域,扩大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对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分类发展,《方案》也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统筹发展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新设硕士学科专业以专业学位类型为主,硕士研究生增量计划主要用于专业学位招生。力争将硕士专业学位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并加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布局,显著增加专业学位博士招生规模。

严控过剩学科专业招生规模

《方案》提出,将严控过剩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通过建立健全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机制,综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办学条件、考生报考意愿和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情况等因素,控制艺术、管理、法学等学科门类以及部分外语类专业普通本科招生规模。

同时,调控财经商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旅游等专业大类的职业本科和普通专科生招生规模。除特殊保护的专业外,对招生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占比偏高、社会需求不足、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偏低的专业予以调整,调减招生计划。

市教委高教处有关负责人在上海市高教学会年会上分析,文管类学科专业存在“紧缺”与“过剩”并存现状。如,涉外文科管科人才就是急需甚至是战略需求,包括涉外法治人才、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复合型国际金融人才、国际航运人才、国际传播人才等。

为此,《方案》建立起一套监测预警机制。开展本专科专业“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监测评估,建立有进有出的专业增减机制:对培养规模过大、增长过快、社会需求明显不足、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偏低、培养质量下滑、办学条件不足的本专科专业进行预警,并提出整改要求;对特殊的保护性专业,确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也可予以预警整改并推进落实整改措施;对其余整改不力、效果不好的专业,以及连续5年未招生的专业,则予以撤销处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