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 > rebet雷竞技

六成本地高校毕业生选择留下, 长三角做了什么?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蒋欣如通讯员张以成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人口红利逐渐退去、未来青年规模总量基本框定的当下,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取决于当地的青年人数。

在近日举行的长三角青年人才交流会上,猎聘发布了《长三角城市群大学生就业趋势报告》。报告显示,长三角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呈持续增加趋势,2022-2024年期间,毕业生投递长三角的比例持续增加,从25.3%增长到27.9%。

与此同时,长三角人才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与其他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校招职位占比以33.2%遥遥领先。

青年为什么选择来这里,什么职业在长三角最吃香?人才竞争通常被认为是“零和博弈”,长三角三四线城市,如何从中寻找机遇?

长三角城市群就业机会丰富

商科专业最受欢迎

上海依然是全国青年的首选城市。

2024年一季度校招新发布职位城市前十榜单中,长三角有四城上榜。上海以17%稳居全国第一,而杭州、苏州、南京分别位列第五、第七、第八。长三角四城释放的应届生需求占全国三成。

互联网仍是长三角城市群吸纳就业的主力行业。尽管近年来曾出现不同程度的需求下滑,但依然占到所有校招岗位的两成。与此同时,制造、医疗健康、汽车等领域等传统行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扩大。而长三角的传统优势行业,如专业服务、消费品、贸易物流、文化传媒等,招聘规模也在逐步上升。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民营中小企业最集中、最发达的区域,近半数新发职位来源于民营企业或私企。此外,外企和中外合资企业对就业的贡献也高于全国平均(22.6%>17.4%)。

也正是因为蓬勃的民营经济,商科专业毕业生最得用人单位青眼。被用人单位主动开聊的毕业生专业TOP20中,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商科专业位居前列。此外,由于数字经济发达,新媒体运营、电商运营也成为需求增速最快的职业之一。

打算来长三角就业的毕业生,建议评估下自己的学历是否过硬。随着产业升级转型,长三角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在有明确学历要求的职位中,长三角本硕博人才的需求达到80.7%,连续四年高于全国均值。

要求硕博人才的岗位大多是技术类、研发类岗位,例如算法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开发、半导体技术工程师、模拟芯片设计工程师、C++等。一些前沿技术领域,比如最近大热的人工智能,研究生占到整体投递学生的45%,而“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更是高达39%。

六成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愿意留下

普遍青睐新兴产业

长三角对本地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呈持续增加趋势。

数据显示,长三角毕业生留存率从2022年的55.2%增长至2024年的64.6%。这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良性的人才留存氛围和流动机制,长三角大量毕业生在就学地长期学习生活后,倾向于在就学地周边就业,或流入同等和更高等级地区就业。

长三角在留人方面,已呈现出明显的“组团发展”特征。例如杭州的高校毕业生,就倾向去浙江省内宁波、嘉兴、绍兴等地级市。

便利的交通网络,让青年人才可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实现全域流动。稳健发展的产业链,也让青年人才可以跨行业流动。

比如今年1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的背后,就是长链条的万亿级产业,其中国内采购部分,来自长三角的供应商占了大多数,也极大促进了当地的就业。

人才区域流动,更离不开长三角一直打造的“协同共进”区域性公共服务保障包。

早在2003年,沪苏浙共同举办“长江三角洲人才开发一体化论坛”时,就联合发表了《共同宣言》,开展多项人才工作合作。20多年来,长三角地区探索形成了人才资源和服务共享机制、政策衔接机制、活动联办机制。

比如职称,以往,职称评审的原则是“哪里评哪里有效”,浙江评上的工程师,到了上海就得再走一遍认定流程,造成人才跨区域流动极大不便。

为此,2020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出台了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目前,部分职业的资格认定已经可以做到“一次评定、三地互认”。

当然,无论就业服务多么出色,决定人才流动的最终还是产业。技术驱动、高成长潜力、创新导向的行业,永远是青年人才关注的重点。从数据来看,2024年,长三角地区毕业生的求职意愿普遍转向新兴产业,如半导体、生物技术、云计算领域。

人才竞争的“零和博弈”

三四线城市还有机会吗?

人才流动普遍被认为是“零和博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是一件此消彼长的事。

但长三角三四线城市在引才上真的毫无可能了吗?并非如此。

长三角产业存在差异,这给错位发展提供了可能。比如上海除了吸引力较大的互联网、集成电路领域外,还拥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制药和基金证券等产业。

而其他两省一市也有各自的比较优势,江苏制造业发达、浙江数字经济领先、安徽创新活跃强劲,这些都为人才差异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四线城市,要卷就业服务政策,更要卷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绿色能源、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都是高校毕业生心动的offer。

对于新兴产业来说,一线城市和中小城市站在几乎差不多的起跑线,公司规模差距并不大。这种情况下,三四线更低的生活成本就会更具性价比。

其次,吸引青年,未必要用政策“绑”住青年,而是需要一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心态。尤其对于高层次人才,更值得使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

而这无疑要求三四线城市要消除制度壁垒。目前,各地仍然存在“办事难、办事慢”等人才流动困境,如果开展人才合作与政策协调过程中仍需层层请示审批,无疑会让人才在跨地区流动中“打退堂鼓”。

最后,“家乡牌”“生活牌”等感情牵引,也可是三四线城市的引才的撒手锏。在本地户籍大学生寒暑假期间“家乡名企行”,组织他们上企业参观,对本地名企实力拥有直观认识,也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