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之水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他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地滴坠。只有勤奋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获得那些技巧。 —— 贝多芬
一年一度的高考是大家都很关心的一个事情,高考作文更是占据着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无疑会引起网上的热议,每年的满分作文都会被全网传遍,许多老师也会拿满分作文举例子。
不过近些年高考作文并不都是叫好声一片,去年的一个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就引起了不同的评价。有人说这篇作文写的很有深度,这个学生有写作天赋,这篇作文应该给满分,有的却认为这是在故作深沉,写的东西也是不知所云,必须给低分以警告。
无独有偶,在2009年也有过类似的事件,不过当年是用甲骨文写的作文,而且这篇作文的作者黄蛉还被四川大学破格录取了。
二战高考,他另辟捷径,用甲骨文写作
黄蛉的家在四川,家境条件并不好,从小父母就离开了家乡打工,只告诉他要好好的学习。年幼的黄蛉就立志要考上名校,长大后去看外面的世界。但是高考无疑是“千军过独木桥”,第一次高考黄蛉失败了。
不甘心的黄蛉开始第二次高考。然而即使是二战,他心里还是没底,他知道凭着自己现在的成绩,是不可能进入一个好的大学,但是这已经是二战了,他没有勇气经历第三次的高考。
黄蛉的文科不好,尤其是语文,简直成了他无法攻克的难关,高考作文就更不用提了。黄蛉苦恼之余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运用自己学过的甲骨文写作文,出其不意,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于是在高考的时候,他另辟捷径,将掌握的七八百个甲骨文全部写到了考卷上。黄蛉心想这一次作文肯定会得高分,自己的高校美梦将要成真了。
破格被985院校录取,一时间备受关注
不得不说,黄蛉对自己的认知还算准确,因为这一年他的高考分只有四百二十八分,这个成绩非常糟糕,上个好大学肯定是没戏了。但是如他所想,他的作文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注意。因为从来没见过这种形式,阅卷老师立马向上级汇报了这个情况。
上级非常重视这个情况。因为如今甲骨文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而我们如今所发掘的也只有几千个,这个高三的学生竟然能写出八百个,说明确实是有天赋的。
上级领导邀请了专家来进行鉴定,然而专家发现黄蛉虽然用的甲骨文,但是其中有不少的错字,杂字,而且写的文章和作文立意没什么关系,所以最终阅卷老师给他的作文分只有七八分。
很多人都替黄蛉感到惋惜,感觉他还是赌输了,作文并没有如他所想拿到满分,反而比之前还低。但是黄蛉的这篇作文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关注。四川大学对他非常感兴趣,在那个暑假里对他进行了测试,凭借着之前对甲骨文基础的掌握,黄蛉顺利的通过了测试。
然而通过测试不代表可以进入四川大学主校区了,毕竟四川大学是一个985,全国数一数二的高校,黄蛉的高考成绩只有四百二十八分。所以最后四川大学的锦城学院决定破格录取黄蛉。
虽然这不是主校区,但四川大学这样做是有所考量的,一是黄蛉的分数实在太低,为了公平起见只能让他去锦城学院,二是要对黄蛉进行进一步的考察,如果真的是天才,再把他提拔到主校区也不迟。
求学于著名教授,顺利升入四川大学主校区,却遭到教授的否定
虽然黄蛉进入了四川大学的锦城学院,四川大学对他还是很重视的,为他量身定制了学习计划,还让退休的何崝教授做他的导师,对他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教授对这个少年也进行悉心的教育,希望他能够成才,为校争光。两年后,他顺利的升入了四川大学的主校区,完成了学渣进入985院校的美梦。
当时大家看黄蛉还认为他是一个天才,然而他的导师何崝教授却揭开了他的面具。在黄蛉升入四川大学本部不久,教授就递交了辞职信,并且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告诉记者黄蛉的真面目。
原来黄蛉进入大学后一直不思进取,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甲骨文的奥秘,靠着 的一点点基础,对同学炫耀,学习态度也是浮躁。何崝教授还评价他难成大器,看来是真的对这个学生失望了。
何崝教授的离职引起了业内不小的风波,他的一番话让人重新审视起了这个曾经的天才,黄蛉也确实如教授所说,再也没有什么可观的成就,成为了一个“小丑”,人们再提起他时也不再是羡慕,而是唾弃。
学术不仅仅是钻空子,下功夫才是天才必经之路
黄蛉从成名到最后的“跳梁小丑”,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
首先是因为他钻空子,学习态度不端正。黄蛉的成功就是看准了高考作文其他同学都是靠文采,于是他出其不意,写了看似很厉害的甲骨文,赢得了社会的关注。
借这个机会进入高校之后,他并没有珍惜这个机会,而是满足于现状,以至于到最后掌握的还是那几百个甲骨文,辜负了四川大学和何崝教授对他的期望
其次就是不懂谦虚。任何人都不能说自己掌握了所有的知识,何况黄蛉才掌握了一些甲骨文的皮毛,对待导师和同学应该更加谦逊,借助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继续学习,而不是骄傲自满,借此来吹嘘自己,这也是教授对他失望的主要原因。
以上就是为什么黄蛉有着天赋,但还是失败的原因。黄蛉的失败也给大众提了一个醒,在他之后也没有高考学生另辟捷径,更多的是选择踏踏实实凭借着文采取得高分,许多高校也对偏才怪才的态度改变了,不是一昧的追捧,而是更加看重学生的整体素质。
个人认为,“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能黄蛉也是被身边的赞美之词蒙蔽了双眼,而忘记了这么简单的道理,成为了大家眼中的“跳梁小丑”,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表演厌倦,他也只能在一阵哄笑中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