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 > rebet雷竞技

年轻人不想谈对象, 高校恋爱课却座无虚席?

一门名额80人的大学选修,竟有5000余人同时在线抢课?

这样的场景,反复在各大开设恋爱课程的高校上演。

近日,天津大学《恋爱心理学》课程主讲教师王小玲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奖,其团队所开设的两门选修课《恋爱心理学》和《幸福学》也进入大众视野,再掀有关高校恋爱选修课的讨论。许多同学在互联网隔空喊话自己的学校“抄作业”,因为“我们真的很需要”。

除了天津大学之外,许多高校都设置了恋爱心理类的课程。在武汉大学2021年的一期“恋爱心理学”讲座中,教室里一座难求,没座位的同学宁愿在门外蹲墙角旁听也不愿离开,让人感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挤不进门”。

(关于恋爱课的微博话题)

随着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恋爱课已经逐渐成为一门民间显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正在高校课堂里努力补习“爱情”这门短板学科。在青年婚恋意愿持续低迷的社会现状下,高校恋爱选修课为何如此受欢迎?通过恋爱课这一个侧面,能看出年轻人们怎样的人生观?

常识的迭代:爱是一种能力吗?

在许多父母一辈的常识中,恋爱此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孩子长大就自然而然地懂了。从中学时让班主任头疼的一簇簇“爱情火苗”,到大学宿舍楼下比比皆是的校园情侣,年轻学生们正值青春,爱情的萌发不就是水到渠成,怎么会需要专门开设一门课程教大家怎么恋爱?

其实,这届年轻人的恋爱并不好谈。

2021年澎湃新闻发布的一项对年轻人恋爱观的调查显示,每5人中就有1人认为自己“不适合进入恋爱关系”。在各大视频平台中,“追女生攻略”“聊天技巧”和“两性知识”等标签,也早已成为恋爱视频的高频搜索关键词。

(《2021中国青年爱情观调查报告》节选)

北大硕士鸟鸟在《脱口秀大会》中谈到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有爱情的人体验爱情,没有爱情的人研究爱情。”无数像她一样性格有些内向、害怕迈出第一步的人只能不停地研究爱情,“把手机刷穿”。阅遍互联网上的爱恨情仇后,回到真实的生活,爱情仍然是一个谜。

从这一角度看,高校恋爱课的意义并不在于传授“爱情三十六计”,而是利用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正确认识爱情的渠道,从“什么是好的关系”说开去,弥补过往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失衡。

在成员数超过五万的豆瓣沙龙小组中,最热门的讨论帖名为“谈恋爱是一种能力吗”,题主关于亲密关系困惑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有人在评论区留言:学生时代家里从不谈论爱情话题,现在即将工作被催婚,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进入一段感情。

(豆瓣网友提问)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讨论起自己的“爱无能”问题:从未真正学习过怎么处理亲密关系,既不知道如何开始,也不知道怎么经营,更不相信自己能够做好。

事实上,人对于亲密感的需求存在于成长的各个阶段,所谓“到年纪自然就懂了”只是一条有名无实的伪真理。

根据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青少年是在发现自我的过程中开始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体验,而对于亲密关系的回避和无措,常常与青少年时期所留下的亲密感需求问题有关——如果这些需求得到合适的引导和满足,就会带来持续的安全感,而如果这些需求被否定或是被压抑,则会埋下焦虑的种子。

恋爱课的供不应求,既遗憾地印证了年轻人成长中功利教育与心理教育错位所产生的代偿需求,又释放出一个令人宽慰的信号——虽然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感情生活变得更加悲观和无力,但还没有放弃对“健康关系”的追求和探索。

诚然,关于爱的研究再透彻,也不能彻底解决好具体的爱情问题。但不论是越来越多关于“研究爱情”的实践,还是大学恋爱课的一次次爆火,都在塑造起一个逐渐在人们心中替代“水到渠成论”的新常识——爱或许是一种本能,但爱的能力人人都需要学习。

放下单身焦虑,重拾自我观照

曾有网友在网上发文晒出“爸爸知道我谈恋爱后传给我的书”,在这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男子恋爱秘诀》中,还有父亲手写的笔记和心得。这些在当时可能非常潮流的搭讪技巧,现在来看每一条都无比单纯浅显。

(网友晒出爸爸的《男子恋爱秘诀》)

一代人有一代人自己的《恋爱秘诀》。当代年轻人的爱情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也许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说明大家在情感问题上不愿意得过且过,想要活得更明白些。

在后浪研究所发布的《2023年轻人恋爱观报告》中,在“不想进入一段恋爱关系的原因”一项,男生和女生所选择的TOP1理由都是“谈恋爱太消耗时间精力”。在个人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的青年群体中,谈恋爱有时候也成为了一种负担和“不必要”,在这一前提下,草率地进入感情似乎显得更加得不偿失。

(《2023年轻人恋爱观报告》节选)

《梁老师的爱情课》主讲人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说,当代恋爱都是一场遭遇战。老一辈的感情观大都是:日子过着过着,生活就和睦了,而现在大家把婚恋看得越来越复杂,这肯定是一种进步,说明经济发展了、观念开放了,大家都更注重个人感受了。

在传统的爱情脚本中,当爱的神话降临,所有关于的自我叙事仿佛都要退居一侧,而今天高校所开设的恋爱课,虽名为“恋爱”,但大多数已经跳出了男女关系的既定框架。

天津大学《恋爱心理学》每次开课的第一讲,主讲教师都会郑重声明:这不是一门“脱单课”,但如果学好了,就能感受到人生更多的“幸福”时刻。针对原生家庭对于青年人婚恋的影响,老师还专门布置了一项作业: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谈。后来,“许多同学还拉上自己的父母一起来听课”。

恋爱课不将恋爱与成功划等号,也不再将罗曼蒂克置于本位,而是兼容并包地探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快乐地生活,授人以获得幸福的方法论。

这恰恰契合了来上课的年轻学生们在恋爱这一话题中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通过学习爱与被爱,最终在关系中看见真实的自我。

高校的恋爱选修课堂提供了一个有利于群体沟通的架空场景,让男女之间、代际之间的既有隔阂更容易被打破,常识的交换变得更加顺利。

比起学习恋爱的技巧,能够在高校课堂里了解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在包容的环境下去讨论家庭、婚育、自我、亲密关系等等重要的人生议题,探索如何提升爱的能力,如何能更加自洽地生活,这才是让大学生们蹲墙角也要听课的真正原因。

如果说科学的教育让人得以见天地,那么爱的教育则能够帮助人们见自己。恋爱课可以是大学生的选修课,但爱与关系却是人生的必修课。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所述:“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是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从两性关系到自我成长,我们看到高校对于情感类课程的推进逐渐深入,而这届大学生虽然有点恋爱难,但也不再会轻易地困于单身的焦虑。更重要的是,他们比过往任何一代都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

参考资料:

[1]光明网:天津大学恋爱课程走红,学生:我是真的很需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rebet雷竞技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