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曾有“一桌两院士”佳话, 百年名校兴宁一中如何长盛不衰? |教育高质量巡礼

1分钟了解兴宁一中

“培养人才之摇篮,教育青年之基地”,1996年,已逝的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懋华参加兴宁一中90周年校庆时,为母校题词。

作为一间有着117年校史的知名老校,兴宁一中曾有“一桌两院士”的佳话,也曾培养了罗雄才、潘炯华、王越等教育家、大学校长,以及一批政界要员、体育名人等,可谓人才辈出、星光璀璨。

百年传统,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兴宁一中“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敬业、严谨、善教、创新”的教风和“多思、敏学、勤勉、自励”的学风。兴宁一中也走出了一条创新提质增量,实现内涵发展的特色路子,历年高考各批入围人数、入围率均稳居梅州市各县区重点中学首位。

百年名校,兴宁一中是如何做到长盛而不衰?近期,南方日报记者走进该校一探究竟。

人才辈出

教育先驱创百年名校“一桌两院士”传佳话

在兴宁,几乎无人不知“一桌两院士”的典故:王佛松和汪懋华在兴宁一中读书时曾是同桌。

王佛松和汪懋华分别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两人都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成为同桌后互相勉励,暗自鼓励和比拼,两人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后来王佛松考上武汉大学,汪懋华考取中国农业大学。

王佛松生前曾接受过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他当时回忆,他与汪懋华同桌是在1944年,因为担心受到日军轰炸,兴宁一中从城里搬到城外,离他家仅3里路远,“我11岁、他(汪懋华)12岁,记得是按高矮排座位的。”汪懋华住校、王佛松走读,在王佛松的印象中,汪懋华像女孩子一样文静,读书用功,喜欢咬手指。

王佛松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吃不上饭,更别提交学费了。一筹莫展之际,王佛松找到了班里的陈克东老师。陈老师听了他的哭诉后说:“这样吧,你的学费我算你交了。”学费免了,口粮仍无着落,他又跑去村小学兼职周末的音乐课,每月得一斗米(32市斤)的报酬,刚好够吃。就这样,他在兴宁一中坚持念完 。

“客家人吃苦耐劳,又热爱读书。”王佛松说,重教之风在家乡极为盛行,小的时候,时常能看到孩子们拿着书本端着板凳坐在家门口读书。“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读书识字是很有趣的事情。”

兴宁一中还培养出诸多革命先驱、教育家、政界要员等,人才辈出的原因与该校百年校史的积淀分不开。

1906年,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萧惠长和罗蔼其等先贤创办了兴宁师范简易科,校址在东城脚刘家祠,即今兴宁市第二小学校址。首任监督为王蔚奇,首年学生60人,半年毕业。

此后学校又经历过多次变革,直到1929年夏,定名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校,以学宫为校本部,称南院;原兴民校址为北院。学生人数达1000人,成为当时的兴宁最高学府。

据何子渊后人回忆,兴宁一中创办后,何子渊还会经常到学校去走一走,看一看,和师生们交流,并协助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疏通理顺兴宁一中管理层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让各项工作尽快走上正轨,从而使学校快速健康地发展,教育质量稳居同时期同类学校的前列。

正因为如此,何子渊与兴宁一中的师生感情很深。早年,在兴宁一中念书的罗映球曾拜何子渊为师。

1939年,当何子渊准备离开兴城回石马居住时,罗映球特泼墨挥毫,代表兴宁一中师生给恩师赠送了一幅主题叫“木棉报春”的国画。款识曰:“紫房日照胭脂拆,素艳风吹腻粉开;特赠子渊先生留念并绘像。”

其中的“紫房”,原指太后居住的宫殿,皇上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特指哺育学子成长,姹紫嫣红、花盛果硕的兴宁一中校园,并借此比喻何子渊先生对兴宁一中的贡献和他与兴宁一中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

屡创新高

“青蓝工程”硕果累累一流师资建一流学校

在兴宁一中,有两块特别的景石,上面为校友题刻的“再创辉煌”和“百年树人”。2006年,建校百年之际,提出了“办一流名校,育一流人才”的希望,成为了兴宁一中的办校目标。

“在办校目标的指引下,兴宁一中已形成了‘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风、‘敬业、严谨、善教、创新’的教风和‘多思、敏学、勤勉、自励’的学风。”兴宁一中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竞新介绍,学校正努力向师资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环境一流的学校迈进。

一流的学校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师资。在教师培育工作上,兴宁一中创新性实施“青蓝工程”:以老带新,师徒结对,共同提高,通过老师的进步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

“与曾经的 老师,从师生变成同事,是怎样的体验?”2022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后,一篇名为《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文章在兴宁人的朋友圈广泛传播。

文章讲述了4名兴宁一中的毕业生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返回兴宁一中工作的体会和感受。

凌宇妍便是作者之一。“我原本还在考虑留在珠三角还是回家乡工作,去年初的座谈会上,兴宁一中校长动情地讲述了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状,动员我们回到母校工作,坚定了我回到家乡的想法。”凌宇妍说,回来工作后,更加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没有错。“虽然珠三角的资源和薪资是兴宁无法比的,但在家乡工作,成就感和幸福感很高。”

招才引智的同时,学校“以老带新”,让新教师能快速融入集体。“我们作为新老师,通过听课、学习,可以从老教师如何备课、上课、设计板书、找课堂的中心、重难点等获得启迪收获,这对提升自身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凌宇妍说,“青蓝工程”活动,可以促进教师群体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结对形式也有助于推动老教师跟上新形势。新老师有激情、有干劲,学习新事物、接受新事物快,与学生代沟小,这些都是值得老教师学习的。”兴宁一中教研处副主任罗益平介绍,实际上,学校一直以来都有“以老带新”教师培养传统,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近年来,通过总结提升,“以老带新”的模式逐渐完善形成为“青蓝工程”,确定了对照教育方针找不足、对照专家名师找差距、对照教学目标找问题的“三找”,以及有动机、有动力、有改进的“三有”目标。

除此之外,学校重视以科学理念为引领,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奖罚有章的治校理念,低耗高效的工作理念。“我们学校有‘四不如’的教学理念,会教不如会学,好教不如好学,师动不如生动,师忙不如生忙,引导老师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不断突破。”张竞新说,十年来,学校高考成绩屡创新高,各批入围人数、入围率均稳居梅州市各县区重点中学首位,高考重本入围人数,重本、本科入围率逐年上升。

氛围浓厚

“三动”提升学习能力兴趣班提升技术水平

“前进前进,一中儿女,面向世界,奔向前方。前进前进,一中儿女,开拓未来,奔向前方。”这是兴宁一中校歌中的其中一段歌词,展现了兴宁一中学生心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提出了“三动”计划,包括“目标行动”“笔芯行动”和“竞学活动”。

“以我们班为例,我们把学生的个人目标院校,悬挂在班上显眼的位置。鼓励学生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超越,且要有真正的行动。”在今年的高考中,教师何苑所带的班级全部学生考上特控线。她介绍,在践行“笔芯行动”方面,要学生早读课必须每人都手握一支笔,书桌上放草稿纸,真正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

“‘竞学活动’是指将每次大型考试的晋级名单在班级公告栏张贴。对学生历次成绩进行跟踪比较,及时跟学生交谈,赞扬其闪光点,指出其不足。”何苑说,从而营造出学习氛围、竞争氛围。

学习之余,兴宁一中的学生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活动。各式各样的兴趣班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之余,不断促进学生提升自我兴趣认知,提升技术技能水平。

今年5月,第三届全国 数学建模(应用)能力展示活动决赛名单公布,兴宁一中首次参赛即获得优异成绩。广东省共有6个代表队进入决赛答辩,兴宁市第一中学代表队名列其中。

除此之外,在第二十届“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中,兴宁一中共计46名学生获得奖项,其中6人荣获省级一等奖,17人荣获省级二等奖,23人荣获省级三等奖,其中还有两位同学晋级全国决赛。

“鼓励学生挖掘兴趣爱好及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何苑说,学校会组织研学活动、篮球班际赛、分享会、游园活动等,让学生们在专注学习之余,懂得感受生活、热爱运动、融入集体。

正是在紧张但不失活力,有竞争也有深厚情谊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我初中是在另一学校读书,来到兴宁一中后,感觉这里的学习氛围很好,我们同学之间是战友,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彼此之间虽有竞争,但也毫不吝啬分享。”今年考入中山大学的薛立为说,在兴宁一中的学习生涯,给他人生留下美好回忆。

作为百年名校,兴宁一中担当着引领兴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任。2021年5月,兴宁一中牵头成立“兴宁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兴宁一中为集团校本部,齐昌中学、沐彬中学、兴民中学、华侨中学、实验学校、田家炳学校、锦绣学校和叶塘中学等八所学校为集团校区。2022年7月,兴宁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被评为兴宁市优秀教育集团。

“‘办一流名校,育一流人才’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办学理念,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张竞新说。

榜样说

制定学习计划

提升学习效率

兴宁一中2023届学生刘烨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英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录取,将在华南理工大学完成本硕博8年学业。

学习计划的制定是刘烨学习方法中的重要内容,他认为,学习计划能提升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烨说,学习计划应当有短期和长期两种。“每个学期有学期计划,每个月有月度计划,甚至每个晚上,都应有相应的学习计划。”

学习课本知识之余,刘烨也会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当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寻求帮助是很重要的。”刘烨说,与同学们一起学习讨论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一道数学题的讨论能激发思维,产生更多的解题思路。

学习生活枯燥,要注意劳逸结合。“ 生活中学习和其他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要真正做到劳逸结合,成为时间管理大师。”刘烨说,适度的锻炼和社交活动能减少学习压力。

紧跟老师节奏

突破一个个“小目标”

兴宁一中2023届学生薛立为被中山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录取。

薛立为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一定要在上课之时紧跟老师的教学步骤,课后若有不懂处要尽快与老师交流。“跟着课堂的步骤,不会乱了学习的步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当天巩固,既不会遗漏,也能加深记忆。”

数学是薛立为的拿手科目,他认为,在高三阶段,自习时要保证限时数学练习,最好一周完成三至四套选择题专练,同时可在最后冲刺阶段,在下午3时至5时完成一套数学试卷。

语文科的备考方面,薛立为认为,高三阶段语文要重点关注选择题与作文。选择题可以买专门的练习册,每日花二十至三十分钟完成一份;在高一高二阶段,可以每周抽出时间写一篇作文练笔,高三阶段任务繁重,可以着重练习作文的拟题,拟分论点、开头、结尾。

来源南方日报、南方+

出品梅州市教育局南方日报梅州新闻部

策划张盛良

统筹唐林珍张柳青

文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梅教宣

鸣谢正兴地产

[作者]张柳青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