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在东莞, 博物馆可以是一本书, 也可以是一堂课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当天,东莞博物馆联盟、东莞市博物馆与莞城学前教育协会共建“东莞历史教育实践基地”。《莞城地方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课异构应用公开课”在东莞市博物馆展示,来自东莞三所幼儿园、小学、初中的师生参与本次公开课。

《莞城地方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同课异构应用公开课”现场。

“今天的学习就是未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策划和顾问,历史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校长柴松方表示,把博物馆搬进课堂其实也是把课堂搬到了社会,本次公开课是家、校、社共同完成的现代课堂,《课程》旨在培养具有新时代素养的青少年,希望《课程》为其他学科的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开设样本,让东莞更多青少年受益。

东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张龙说道,东莞市博物馆从2013年开始打造“知行有教”馆校共建教育品牌,与学校打造多元的历史文化学习环境和有生命的历史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创新了馆校共建地方历史教育的模式,希望能够和学校一起将《课程》推广至莞城乃至全市的课堂,开创“馆校共建”工作新样态。

东莞市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张龙。

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泉先认为,《课程》既是东莞市博物馆对莞城教育事业的支持,也是莞城教育打破学校围墙边界、改变学习场域、重构学习关系的一次尝试。近年来,博物馆向学校开放丰富的馆藏资源,提供周五的双师课堂,并组建博物馆联盟,为学校综合实践、研学旅行、项目式学习等组建交流平台。

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刘泉先。

博物馆如何变成一本课程书?

《课程》是一堂由博物馆、学校、社区共同打造的地方历史综合实践课,通过跨学科、情景式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历史,培育核心素养和探究精神。

在东莞博物馆联盟、东莞市教育学会历史教学专业委员会指导下,东莞市博物馆联合莞城教育管理中心,集20余位一线教师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力量,历时数年打造出共14万余字的《课程》。

《课程》集20余位一线教师和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力量。

《课程》分14课,涵盖古代东莞的自然生态、衣食住行、产业结构、人口发展、文化风俗、名人名家等,融合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学9门学科。课程结构匹配学校课堂教学需求,涵盖课程背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知识内容可供教师按课堂需求灵活选取、拆分、整合,拿来即用、按需使用。

内容涵盖古代东莞的自然生态、衣食住行等内容。

在东莞博物馆联盟框架下,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古建筑、村史馆等文博资源可针对幼小初高不同学龄段实现多学科供给。博物馆发挥擅长基于实物的教学思维,将日常生活中普遍关注或发现的问题提炼为主题,通过发现、探究、体验、建构、制作、推演等方式,实现跨学科教学。同学们走近博物馆馆藏文物、社区文化建筑、社区历史名人、社区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与民间信仰,感受先辈们的吃、穿、住、行、用,感受赓续千年的东莞文脉。

据介绍,《课程》编写坚持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探究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和实践能力。《课程》不仅贴合课堂教育特点,还创新开发了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们能通过寓教于乐的实操体验将知识内化吸收。

《课程》依托博物馆联盟资源实现对幼小初不同学龄段多学科供给。

《课程》如何做到幼小初因材施教?

据悉,本次开展的“同课异构应用公开课”是《课程》推广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课程在学校中结合东莞本土历史、自然、文化知识的试应用,将为《课程》在实际应用中起到示范作用。

公开课环节,莞城中心幼儿园率先开讲。老师以《画说古东莞》为题,用同学们熟悉的迎恩门、商铺、石桥等建筑为引入,一步步拆解建筑结构,介绍、讲解包括祠堂、寺庙、学宫等古东莞代表性建筑。

《画说古东莞》课程。

课堂上,老师邀请同学上台感受如何控制画笔力道,画出粗、细、直、弯的线条,并带领同学们欣赏吴冠中的画中的建筑。之后,同学们前往绘画区,亲自拿起画笔,在纸上描绘东莞古建筑。

身穿汉服的“萌娃”现场绘画。

东莞市莞城建设小学的公开课则以《探寻岭南“慧”建筑》为题。历史老师用可园视频开场,把课堂拉回同学们曾经实地参观过的岭南园林之中。老师以小组为单位,邀请同学们上台介绍小组创作的岭南“慧”建筑。

《探寻岭南“慧”建筑》课程。

在同学们的巧思中,建筑既有对滴水瓦、斜坡顶、青砖等元素的继承,也有融入太阳能、AI技术等的创新。在美术老师指导下,同学们用粘土等材料,将设计好的设计图做成了飞檐车站、古色古香小旅馆、岭南小茶馆等别致的模型。成品精致,收获现场不少好评。

同学们展示现场制作的古建筑模型。

课堂上,同学们分组开展手工。

最后登场的东莞市横沥中学则带来了一堂《鉴往知来——东莞建筑与历史》课程。历史老师按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划分东莞建筑,从珠三角之父“蚝哥”的困惑,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思考。

《鉴往知来——东莞建筑与历史》课程。

“如果离开洞穴,何处是容身之所?”“蚝岗人在解决迁居问题的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作用?”“石器时代的东莞人建房子的社会功能有哪些?”老师引导学生从课堂知识出发,通过阅读、查找资料,提炼自己的观点。在建筑的变迁中,同学们鉴往知来,透视一座城的发展轨迹。

同学们阅读资料后写下自己的观点。

[文字]南方+记者马新杰

[视频]马新杰郑家琪

[图片]李家威

[通讯员]东莞市博物馆

[作者]马新杰;郑家琪;李家威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