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信部直属高校陆续公布2022年部门预算,截至5月22日,共计有790所高校在其官网上公开了其2022年的经费预算。
高校预算榜前三名“清浙北”
今年,“双一流”建设高校仍旧占据绝对优势,占据榜首的清华大学,其预算高达362亿元,相比去年的317亿元还增长了45亿元,涨幅达到了14.2%。加上排名第二的浙江大学、排名第三的北京大学?、排名第四的上海交通大学,4所高校2022年经费预算均超过200亿元。
此外,经费超过百亿的高校还有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等。
7所工信部直属高校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费预算最高,约为144.18亿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位居第二,约142.84亿元;经费预算超过百亿元的还有北京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分别为115.9亿元和105.99亿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经费预算均超过50亿元。
另据深圳大学官网,2022年深圳大学的预算达80亿,一举挤进前30名,作为一所双非院校,却在排名上超越了许多985及211院校。
只有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的经费预算有所下降。北京大学经费预算增长率是-0.93%,中山大学经费预算增长率是-2.77%。
让大家开心的是,高校“国防七子”的预算也都增长了不少,这也就意味着能为我国稳定培养出更多 的人才,他们将来投身于各领域、各行业成为领军人物,届时又会对我国的发展要进一步帮助。
据了解,一所高校的经费预算主要包括教职工的工资支付,学校学生(含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的培养费用,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学校的教学科研经费支出,学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经费,学校教学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添置,学校的人才引进以及住房补贴,等等。
这些高校预算为啥变化大
虽然清华大学的预算看起来增加了不少,但其实从增长速度来看,波动不大。据星球数据派统计,清华大学预算复合年增长率(CAGR)在8%左右。
与之相比,好几所高校预算的复合年增长率超过了30%,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云南大学、南昌大学等。
这些预算增长很快的高校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一方面,这里面有不少高校是工信部直属高校,也就是来自“国防七子”。
例如哈尔滨工程大学,预算从2021年的34.7亿增长到了今年的54.9亿,复合年增长率接近58%。
图源:百度百科
另一方面,预算增速瞩目的高校中,有不少省属高校,也就是地方所属高校。
例如位于江西省的南昌大学,预算从2020年的22.8亿增长到今年的41.1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4.4%;云南大学年复合增长率更是达到了66.2%。
造成这些地方所属高校预算增加的,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之一,自然是有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如南昌大学。
今年南昌大学的财政拨款达到了14.28亿,比上一年增加了2亿多。
原因之二,也与部门变动,即新增的附属机构有关。
例如云南大学新增了一个附属医院(原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这家医院的预算也会一并算进高校的预算中。由于2021年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上报年初预算16.7亿元,导致云南大学的预算也一并增加了不少。
除了这两点之外,如招生规模扩大等原因也会导致总预算增加。
下面一起来看高校经费预算排名:
1、清华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362.11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一位。
2、浙江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261.03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二位。
3、北京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219.29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三位。
4、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204.20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四位。
5、中山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93.05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五位。
6、复旦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71.55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六位。
7、西安交通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33.72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七位。
8、山东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30.65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八位。
9、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29.84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九位。
10、同济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19.51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位。
11、东南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19.03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一位。
12、武汉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18.93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二位。
13、四川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10.32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三位。
14、厦门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07.10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十四位。
15、吉林大学2022年经费预算103.93亿元,排名全国高校第十五位。
以上15所高校2022年的经费预算均超过了100亿元,都是学生心目中妥妥的土豪大学了。
图源:中国教育在线
随着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国家给予高校的经费也越来越多。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高校送好国家的教育经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越多、越好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高校,也应该精打细算,使用好国家提供的教育经费,切实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