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力推进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努力挖掘彝族优秀文化,楚雄州职教园区依托社会组织,积极开发 传承发展彝族文化的课程资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较为有效地推进了 促进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工作。
探索与实践
(一)通过大师工作室提升彝族文化传承平台
楚雄州职教园区结合自身教育定位和当地民族文化环境,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的民间大师参与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理念和模式。通过社会外部力量的注入和园区优质师资团队的共同研发,提供了技艺传承和技术创新的新思路,有效优化升级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以“大师工作室”的具体形式将彝族的民间技艺融入 的教学实践,通过“传、帮、带”的传承方式参与到 传承发展彝族文化的具体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楚雄技师学院创设了彝绣大师工作室、民族服饰研发大师工作室、楚陶大师工艺工作室和雕塑玉雕大师工作室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传承平台。2023年9月23日,由樊志勇刺绣工艺大师工作室出品的40套具有“非遗”元素的楚雄彝绣服饰正式亮相意大利米兰国际时装周,实现了楚雄彝绣从原生态发展到走向国际舞台的顺利转型。通过大师参与 的彝族文化传承,有力推动了民族技艺、技能从传统手工艺向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彝绣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富民产业。在丰富 课程体系的同时更提供了青年大学生创业的新思路和新选择。
(二)通过产教融合推进彝族文化传承成果转化
产教融合是现代 的主要特征与核心竞争力。产教融合可以有效解决 人才培养与实际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交融碰撞,楚雄州职教园区紧紧围绕地方民族特色与产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搭建“产—学—研”一体服务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院科研成果转化。以彝绣大师工作室、民族服饰研发大师工作室和楚陶大师工艺工作室为平台,建立了一系列融合现代 理念与彝族传统技艺的文创产业,走出了一条新型的民族文化传承路径。
(三)通过“校、企、政”协作参与打破彝族文化传承壁垒
楚雄州现有的三所高等院校充分结合自身优势,通过师资帮扶、平台帮扶和设施帮扶等一系列教育帮扶措施,助力当地 传承优秀彝族文化的教学工作。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彝医中药学、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之初就专门设立了民族文化传承中心。其中,楚雄师范学院于2022年12月成立的彝绣现代产业学院,通过“校、企、政”三方协同联动,有效打破了民族文化传承相关产业的行业壁垒,相对准确地对接了行业人才需求量,推动了产教融合的良性有序发展。
存在问题
在楚雄, 同时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和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等多重使命,是保护、传承彝族非物质文化的主阵地和重要力量。充分挖掘和发挥职教场域的特殊作用,是传承地方民族文化和 突破发展的双向需求。目前,楚雄州的 初具规模,以楚雄州职教园区为例,建立了一套逐渐成熟的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师工作室为目标导向,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的彝族文化教育传承机制。虽然在前期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社会参与视角下,楚雄 在传承彝族文化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制度体系有待完善
健全的制度体系可以有效地激励 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委共同发布《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强调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在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建立“校、企、政、社”多方协调联动参与的教育传承体系。多年以来,社会组织在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中却并未发挥突破性作用,主要的原因是相应制度保障的缺失。一方面,社会组织作为辅助力量并未得到和职业院校同等的法律制度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参与职业院校民族文化教育的过程中,缺乏统筹经费、研发师资、权责范围等方面的制度保障。
(二)发展定位不够精准
承载了技能学习和市场服务的双重任务,应当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依托民族特色和优势,结合市场实际需求为当地企业输送新时代高质量技能人才。由于社会组织参与 传承民族文化的权责不清、任务不明,时代定位与市场定位没有结合当地职业院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市场发展前景,自身定位和发展规划不够精准。再加上“速食”经济和流媒体经济的巨大冲击,民族文化市场发展效益的滞后性更加明显,市场对与民族技艺传承的相关文化产业信心不足,投入不够,社会组织参与职业院校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融合度有待加深,职业院校对民族特色技能人才的培养数量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三)组织能力仍需提高
民族文化的传承应该结合静态保护和动态传承的双线模式,并同时加大对现有民族文化的保护力度和对民族技艺传承人的培养力度。从社会组织参与 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来看,实际参与者以相关行业的管理者居多,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已经不再从事民族文化行业的一线工作,对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技艺迭代的理解和认识与实际发展动态存在差距,缺乏创新原动力,加上民族文化市场发展效益本身的滞后性,社会组织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迫于压力。只有社会组织参与的同时真正从思想意识上认同民族文化,才有提升自身能力的需求和动力,才能在实际参与中有效推进 传承民族文化的创新。
对策建议
社会组织作为 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推手,在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基于社会组织参与楚雄 传承彝族文化路径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如下思考:
(一)完善制度体系,提升社会参与主体的地位
完善的制度体系应该同时包括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在完善相应法律和制度体系的前提下,才能保障社会组织参与楚雄 传承彝族文化工作的有效推进。首先,政府部门应该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法》的相关条例,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明确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参与 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主体地位,明确划分权利和责任。其次,建立健全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设置科学合理的领导和管理机构,准备充足灵活的专项基金,为社会组织参与楚雄 传承彝族文化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二)明确发展定位,拓宽社会主体参与的空间
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兼有职业性和民族性双重属性。为了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明确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定位,努力拓宽社会主体的参与空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地方职业院校应该在现有的传统人才培养方案中注入民族特色文化的内容,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机制进行大胆突破和创新。其次,社会组织参与也要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参与到人才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积极协助职业院校对接地方企业,争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融“岗、课、赛、证”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提高行业知名度。
(三)提升产出能力,打造社会主体参与知名度
社会组织在参与职业院校传承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的自身优势。首先,需要参与主体结合市场需求导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统筹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需求,明确职责和分工,积极营造和谐共生机制。其次,需要依托社会参与主体本身的品牌效应,联合职业院校的研发团队,充分调研、努力研发顺应市场需求和大众审美、消费喜好的文创产品,最终形成工学用、产学研的良性循环,共同促进当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者单位:楚雄技师学院